長期便秘很難受?平時多吃2種“天然瀉劑”,可能排便通暢了
《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4.0%~10.0%,即大約有5000萬成人正受到便秘困擾。
“徒勞無功”,或許是便秘患者最貼切的感受了。每次拉便,便秘者都要使出渾身力氣,然而粑粑不一定能出來,還容易把肚子憋得脹脹的。
便秘的感覺是痛苦的,潛在危害也很多,除了導致消化系統障礙,患者還可能臉色暗黃、色斑嚴重、早衰等,甚至間接加重高血壓、冠心病、腸梗阻等病情。
通常來說,便秘的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結構不合理,當人體飲食不規律或攝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辛辣刺激等食物時,便會增加腸胃負擔,而如果缺乏水分和纖維素,大便干燥,腸胃動力不足就會導致便秘。
另外,腸易激綜合征引起的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或盆腔肌、腹肌張力不足等疾病,也會導致便秘、腹瀉交替癥狀。排便規律因工作、時間、精神壓力等原因被打亂,也容易引發便秘。此外,有時濫用瀉藥產生藥物依賴,也可能誘發便秘。
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導致便秘和便秘相關的癥狀。
一、腸道菌群影響便秘
眾所周知,自然界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有的微生物是“壞蛋分子”,會引發疾病,而有的微生物則是“好人”,能夠對人體健康產生積極作用。在人體腸胃中就存在微生物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中細菌種類有400-500個,這些細菌絕大多數對人體來說都是有益的,它們之間形成一種平衡狀態,服務于腸道,正因如此,才能維持腸道的正常功能。而大量的醫學研究發現,慢性便秘患者體內的有益細菌數量都呈現下降趨勢,比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相對的,致病菌的數量卻有所升高。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劉詩教授表示:人體腸道微生物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對代謝水平產生影響,包括短鏈脂肪酸,當這種影響擴散到腸黏膜屏障時,就會造成腸胃動力不足,引發便秘癥狀。
因此,可以說,菌群失衡是便秘發生的重要機制,若能充分調節腸道菌群,或許會對便秘問題的解決提供積極影響。
二、2種“天然瀉劑”,幫助你大便暢通
腸道菌群對腸道健康的意義重大,而想要調節腸道菌群,防治便秘,日常中可以多補充膳食纖維和益生菌這兩種“天然瀉劑”。
1、膳食纖維
一項容納了79名6-36個月的嬰幼兒,其中便秘患者39名的觀察研究發現,便秘兒童糞便中的乳酸菌數量比普通孩子更低。這說明乳酸菌的數量對改善腸胃,預防便秘有一定的作用。而果蔬、豆類等食物中含有的豐富膳食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和細菌發酵產物產生的作用,從而達到改善便秘的目的。
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菠菜、筍干、蕨菜、菜花等。
2、益生菌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調整腸道菌群結構,改善整個腸道蠕動速度、排便頻率,其中雙歧桿菌的效果要明顯優于乳桿菌。益生菌可以對腸道菌群紊亂起到改善作用,其代謝產物也可以調節腸道蠕動,通過促進細菌發酵產物還可以改變腸道環境,從而強化腸道免疫屏障。
建議:日常補充益生菌可以通過酸奶、奶酪,也可以通過一些營養補劑,如果自身有便秘或其他疾病癥狀最好在正規醫院就醫,聽從醫囑即可。
除此之外,飲食上也要注意“粗中有細”,合理規劃主食,粗糧和細糧搭配或交替食用,保證每天膳食纖維25-300克、蔬菜400克以上、水果200克的攝入量,油脂可以通過 豆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補充,增加食用油類型可以補充多樣有益成分。
此外,還可以增加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保證足夠的水分補充,也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便秘,成年人一天飲水達到1.5-2升左右,晨起后飲用一杯水效果更佳。
日常生活中,保持體內腸道微生物的平衡,也是維護健康的必要措施。再次提醒大家: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學會科學規劃膳食分配,從根源上保護腸胃,預防疾病,不要給便秘可趁之機!
,歐冠歷史射手榜,免費色片播放器,奇犽穿越網王np記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568.html
- 標簽:,健康的手指甲是什么樣,長沙市裝修公司,趙東蘇菲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
長期便秘很難受?平時多吃2種“天然瀉劑”,可能排便通暢了
《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4.0%~10.0%,即大約有5000萬成人正受到便秘…
-
頭發多久洗一次?早上洗頭和晚上洗頭,哪個危害大?早知道早受益
搖一搖,噴一噴,油頭立馬變蓬松。 最近,這樣的“蓬蓬粉”、“免洗噴霧”、“干發噴霧”在網絡上大火,號稱“油頭救星”,小九的…
- 越來越多人突然猝死,再三提醒:猝死之前,身體會發出5個信號
- 研究發現:花生讓血管更健康!但2類人不宜吃,別忽視了
- 4種藥已被多地禁用,卻是不少家庭的常備藥,看看你家還在用嗎?
- 不粘鍋是“害人鍋”,有毒還致癌?涂層掉了還能用嗎?告訴你真相
- 夜尿多,是腎不好嗎?提醒:起夜次數超過2次時,警惕3種疾病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