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胃癌查出來即是晚期!有這些癥狀,一定要盡早查
受訪專家:趙林,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擅長腫瘤化療及綜合治療,特別是胃腸道腫瘤治療
“中國是胃癌大國,全球44%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國。同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大部分患者都是出現癥狀后再去就診,此時多數已是中晚期!北本﹨f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林教授的顧慮,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胃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中得到了數字的證實: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近50萬人,相當于每天有近1400人[1],約80%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進展期[2]。
面對這樣的嚴峻現狀,大家最為關心的莫過于“哪些人是潛在的胃癌患者?”、“有無預防的可能?”、“有得治嗎?”等等。日前,趙林教授就這些問題給到了我們一些專業的建議。
辨明高危因素,需警惕但勿過度緊張
2014年《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建議,40歲以上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均應列為胃癌高危人群 [3]:
-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趙林教授提示,若符合以上高危因素,必須提高警惕,加強監測,改變吸煙、飲酒、高鹽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但同時,也無需過度緊張,癌前病變或者癌癥高危與癌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備這些危險因素只是說明在沒有介入的情況下,高危人群發生腫瘤的風險要高于普通人群,但并不一定會發生癌變。
缺乏特異癥狀,早期胃癌難重視
由于胃是一個有彈性的器官,腫瘤生長之后,多數早期階段的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僅少數患者伴有惡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癥狀。因此,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
而隨著腫瘤的逐漸生長,胃功能會受到影響,此時患者才會感受到明顯的不適。但具體癥狀均缺乏特異性,易與其他胃部疾病混淆,如新發或慢性消化不良、上或下消化道出血、黑便、吞咽困難等 [4]。
在中晚期階段,疼痛與體重減輕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此外,患者常有較為明確的上消化道癥狀,如上腹不適、進食后飽脹,隨著病情進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到再晚期,患者常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癥狀。
注重早查早篩,胃鏡是診斷金標準
趙林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胃部不適都是胃癌。但若不適癥狀一直持續,甚至有加重趨勢,則應盡早到醫院做胃鏡檢查。她還提醒,有體檢習慣的人群也可以時常關注大便潛血的結果,如果反復提示陽性,建議有規律地進行胃腸鏡檢查。
目前,胃鏡檢查依然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對于什么年齡開始做篩查,趙林教授表示,大多數國際指南都將50歲左右作為開始篩查的年齡,比如,早期篩查做得比較好的日本,50歲篩查的標準已經基本落實到位。而基于我國的人口與地域特點,標準的制定還需因地制宜,因此我國目前尚未在年齡上有一個具體的共識。
“對于有明確遺傳家族史的人而言,可能需要把監測年齡提前,一般建議在其最早患病親屬的患病年齡之前就開始做篩查。但如果家里有70歲高齡老人得胃癌,就不屬于典型的顯性遺傳,不一定需要那么早進行篩查!壁w林教授認為,未來還要根據中國患者情況以及有無高危因素等,對篩查指南進行細化與規范。
“后線缺藥”破局,免疫治療有望延長生存期
對于胃癌的治療,不同分期有著不同的治療原則。早期胃癌以治愈為目的,防治復發與轉移,促進恢復,降低并發癥;而晚期胃癌治療則以延長生存,控制癥狀,縮小瘤體積,改善生活質量為主。
當前,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以靶向治療和化療為主。然而,由于胃癌高度異質性和分子復雜性的特點,該癌種對于化療和靶向藥物敏感性較差,生物標記物篩選和發展也有不少阻礙,因而胃癌精準治療的進程也一直停滯不前。在已獲批的兩類胃癌靶向藥物中,主流的抗HER-2領域藥物對應的合適人群較少;另一類抗血管生成藥物僅作用于微環境而非具體靶點,效果也很有限。
基于我國既往胃癌確診即晚期的問題持續存在,加之晚期胃癌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非常少且療效存在局限,因而幫助這部分患者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成為了近年來胃癌治療領域的首要發展目標。
今年3月,目標終于獲得了實質性突破
- 標簽:女生向前翻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