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社黃輝:腳踩泥土 芳香自來
4月8日至4月21日,我隨中央、省市新聞單位“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團來到江西省瑞金市蹲點采訪。
瑞金是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在這片紅土地上,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首膾炙人口的蘇區民謠,至今仍在贛南大地廣為流傳。
喝口紅井水,感受紅色文化;重走長征路,追尋紅色足跡。在瑞金,每一次體驗采訪,我的心靈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洗禮。也正是受紅色精神的激勵和鼓舞,我努力將當年的蘇區好干部作風帶到此次蹲點采訪報道中來。
從瑞金的“西大門”萬田鄉到東南邊陲最偏遠的拔英鄉,從葉坪鄉中興農業產業園到黃柏鄉萬畝臍橙基地,從壬田鎮廖奶奶咸鴨蛋專業合作社到云石山鄉賢法律顧問團……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記,天晴時頭頂烈日,下雨時腳踏泥濘,田埂地頭、基地水塘、工廠園區,處處都留下忙碌的身影。腳踩泥土,芳香自來。我用實際行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踏實作風和清新文風講述70年奮斗征程。
白天泥腿子,晚上筆桿子。我先后寫出了《法治中國的火種在這里播種》《紅軍村華屋的華麗蝶變》《傳承紅軍法寶的鄉賢律師顧問團》等系列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蹲點采訪報道,用生動的筆觸反映老區群眾生活的新變化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蹲點期間,我住在華屋村村民華丕躍家。華屋是瑞金市葉坪鄉最偏遠的山區村小組,蘇區時期這里僅43戶人家,每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17人在長征途中犧牲,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
由于戰爭創傷、資源匱乏、耕地貧脊等原因,這里曾經極度貧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中央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華屋和其他眾多鄉村一樣,實現了由貧窮到富裕的華麗轉身。
如今的華屋,新房林立,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每當夜幕降臨,64歲的華丕躍會悠然地點起一支煙,站在華屋紅軍祠前,看老伴和村民們一起跳廣場舞。一天晚上,見記者寫稿辛苦,華丕躍特地抱來一壇自己親手釀造的谷燒酒,用最淳樸的方式款待記者。
就著花生米,一杯酒下肚,疲憊全無。從華丕躍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贛南客家人的熱情淳樸,更感受到貧困村脫貧摘帽后煥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十余天的蹲點采訪,我收獲了滿滿的感動,更收獲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記憶。
蹲點采訪期間,黃輝(左二)住在華屋村村民華丕躍家。見記者寫稿辛苦,華丕躍特地抱來一壇自家釀造的谷燒酒款待記者。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