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等于“排毒”?暖胃就是養胃?7大健康誤區,太多人中招
健康是高質量生活的基礎,尤其在新型肺炎疫情形勢嚴峻的當下,人們越發重視健康。然而,對于一些健康知識,很多人存在誤解,比如:下雪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出汗多是身體在排毒?病情緩解快就是藥物效果好?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可可就與大家一起去看看生活中那些容易讓人“犯糊涂”的健康知識。
1
下雪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
前些天,很多地區都下雪了,網上便有傳言稱“下雪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有些人就以為下雪天的低溫可以殺死病毒,防止傳播。
但事實上,很多病毒都喜歡寒冷干燥的空氣,而且寒冷會更有利于病毒入侵人體。比如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受涼后,呼吸系統粘膜更容易受損,增加病毒感染、存活、繁殖的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也喜冷怕熱,所以現在還是應該盡量減少外出。
不過,下雪可以有效沉降空氣中漂浮的細顆粒物,而這些顆粒物往往會窩藏病毒、細菌,所以下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潔空氣,雪后可適當多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2
出汗多是身體在“排毒”?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出汗就是身體在排毒,因此現在會刻意追求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才肯罷休。但汗出得越多,身體真的就越健康嗎?可能未必。
汗是人體內津液從皮膚滲出形成的。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是全身微微汗出,持續不斷。微微出汗具有濡養肌膚毛發的作用,使我們肌膚看上去光澤有彈性。
但出汗過多會造成水分流失、血液粘稠、血流變緩。對于有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的人來說,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而且中醫認為,出汗太多容易導致陰液虧損,進而造成陰虛,出現陰血不足。而心是主血脈的,心血充足,思維、情緒等才正常;心血不足,思維就容易混亂。
同時,由于精血同源,陰血不足,則腎藏精生髓也會受到影響,而腦為髓海,大腦功能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增加老年癡呆風險。
3
暖胃就是養胃?
胃寒、胃虛都是常見的胃部不適,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暖胃就等于養胃,但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我們不妨拿紅薯、生姜這兩種具有暖胃作用的食材來舉例:
紅薯可以暖胃,但也容易產氣反酸,這對胃食管反流或胃潰瘍患者而言,如果食用過多,反而易加重不適癥狀。當然,如果是消化功能好的正常人,適量食用紅薯還是很有好處的。
生姜具有很好的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但如果患有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癥,則不適合食用生姜。
可見,任何能夠暖胃的食材或者藥材,如果補不對癥,不僅難以達到養胃的目的,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容易導致胃病反復發作。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養胃呢?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91歲名醫用了60多年的養胃方。
養胃方
【藥材】清半夏、黃連、黨參、茯苓、公丁香、枳殼、連翹、烏梅。
【功效】此方 有辛開苦降、益氣健脾、降逆止嘔的功效,既能緩解脾胃癥狀,也能促進胃病痊愈 。由于個人體質差異,具體用法用量請遵醫囑。
4
癥狀緩解快就是藥物效果好?
生病的人都希望能早點康復,但“病來如山倒,病區如抽絲”,甚至有的疾病還需要長期服藥控制,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令人苦不堪言。于是,如果某種藥物能夠快速緩解或控制病情,患者就會覺得這種藥物效果好。
但病情緩解快真的等于藥物效果好嗎?可能未必。我們以降糖藥為例。
很多糖尿病人一旦發現血糖升高,恨不得立即降下來,所以常把降血糖的快慢作為降糖藥好壞的評判標準。殊不知,血糖降太快,可能增加視物模糊、腦細胞損傷、低血糖反應、心肌梗死等多種病癥風險。
換句話說,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某種降糖藥后發現血糖下降得過快,可能說明藥物種類或劑量并不適合,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調整。
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4 ~7.0 mmol/L即可,由于病情不同,控糖標準可能會有差異,具體以醫囑為準。平穩控糖、監測病情、及時遵醫囑調整用藥才是正確的。
5
抗生素是“萬能消炎藥”?
抗生素能通過 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與細胞膜相互作用、干擾蛋白質的合成以及 抑制核酸的轉錄和復制四種方法,起到 抑菌殺菌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把抗生素當成“萬能藥”,認為不管是頭痛腦熱,還是咽痛流涕,都可以用抗生素來消炎治病。
但事實上,抗生素≠消炎藥,如果想直接減輕炎癥反應,必須依靠專門的消炎藥。人體自身分泌的可的松類激素也具有消炎作用,可讓普通感冒引起的嗓子發炎等自行痊愈。
而抗生素只對一些由細菌引發的炎癥有效,對病毒、真菌、過敏、外傷等引發的炎癥幾乎沒用。這也是抗生素在醫藥學書籍里統一被稱為“抗菌藥物”的原因。
因此,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癥(如病毒性感冒、腮腺炎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治療。否則不僅容易貽誤病情,還可能會造成抗生素的濫用,甚至培養出“超級細菌”,導致往后“無藥可用”,引發嚴重后果。
【小貼士】
名字中含“西林”、“霉素”、“頭孢”、“沙星”、“環素”、“磺胺”、“培南”的藥都是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紅霉素、頭孢拉定、諾氟沙星、四環素、磺胺嘧啶、亞胺培南等。
使用以上藥物,需嚴格遵照醫囑,不可擅自更改劑量或停藥時間;且必須忌酒,以免引發雙硫侖反應,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引發死亡。
6
打了HPV疫苗,就不會得宮頸癌?
宮頸癌主要由高危型HPV病毒持續感染引起,是目前少數幾種病因比較明確的惡性腫瘤,也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全球平均每分鐘就有1名新發病例,每年的新發病例約有50多萬,而我國占了28%。
幸運的是,專家們研發了HPV疫苗,可有效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很多人可能已經完成接種了。那么,是不是接種了HPV疫苗就一定不會得宮頸癌呢?
事實上并非如此,HPV疫苗只針對部分HPV病毒類型,不能全面預防。比如:
◎ 二價疫苗主要針對16型和18型兩種高危HPV病毒,可預防70%的宮頸癌,推薦9~25歲的女性接種;
◎ 四價疫苗則是在二價的基礎上,還可針對6型和11型HPV病毒,可預防尖銳濕疣和外陰癌,推薦20~45歲的女性接種;
◎ 九價疫苗則是在四價的基礎上,還可針對另外5種高危型HPV病毒,能預防90%的宮頸癌,推薦16~26歲的女性接種。
所以,無論 是否接種過疫苗,女性朋友都要注意進行宮頸癌篩查。建議21~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宮頸表面脫落細胞活檢);30~65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檢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的65歲以上女性,可不必再進行篩查。
▲宮頸癌篩查參考表
7
腫瘤標志物升高就是得了癌癥?
腫瘤標志物(腫瘤相關生物標記物)是指在腫瘤出現和生長的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者是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它可以在血液、體液及組織中檢測到,體檢單上常常有它的身影。
由于與腫瘤相關,很多人一看到腫瘤標志物升高,就恐慌不已,擔心自己得了癌癥。但事實上,腫瘤標志物敏感性過高,特異性不足,與腫瘤僅有相關性,只能作為輔助參考。
換句話說,腫瘤標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是患了癌癥,因為某些特殊情況,如: 飲酒、進補、服用某些藥物、身體炎癥等,都可能會導致腫瘤標記物升高甚至超標。
與之相對的,腫瘤標志物正常也不等于沒有癌癥,因為并不是所有腫瘤都有準確對應的標志物。有些腫瘤,如:軟組織肉瘤,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合適的腫瘤標記物;也有些腫瘤已經很大了,腫瘤標記物卻可能依然顯示正常。
而且若腫瘤較小,或腫瘤組織表面被封閉等,也可能導致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不明顯。所以,不能僅以腫瘤標志物來判斷是否罹患癌癥,一般還應結合影像學檢查。
【小貼士】
與此類似的還有轉氨酶升高≠肝炎、血肌酐正常≠腎功能正!@些指標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以單一檢測結果作為疾病的判定標準。
那么, 體檢準備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選擇更有針對性的體檢項目,關注公眾號“大醫教你吃”,回復關鍵詞“體檢”即可獲取!
關注公眾號“大醫教你吃”
即可獲取相關內容
天天吃素為什么還會痛風? 降酸藥、止痛藥怎么用更有效?4個誤區太多人踩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