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垃圾分類要用好高科技幫手
垃圾分類最近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城市也表示,將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看似是小問題的垃圾分類,目前已經成為牽動全社會神經、亟須破解的重大民生問題。如今北上廣深這些國內一線特大城市,都在緊鑼密鼓地著手推動強制性垃圾分類。今年起,全國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也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面對垃圾分類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各地也都在探索一些卓有成效的垃圾分類辦法。但是,不管怎樣分類,我們都不能繞過科技手段,這也是破解垃圾分類問題的一個重要幫手。
北京海淀區近日推出的一款生活垃圾智能處理設備,就令人大開眼界。以居民版APP為例,具有垃圾箱位置查詢、上門大宗垃圾處理預約、垃圾分類操作等多項功能。無獨有偶,近日天津河西區在居民小區設置的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箱,通過各分類箱體單獨計重,數據回傳到設備電腦和數據平臺,實現對設備的實時監控,確保箱內物品通過分類運輸車輛及時轉運。
如今一般居民都在使用智能手機,使用垃圾分類APP不是難事。相比近日在上海出現的代收垃圾網約工,個人認為,這些有助于垃圾分類的高科技手段顯得效率更高,也彰顯了垃圾分類應有的意義。
目前我國是全球的垃圾產生大國,我國668座城市,2/3被垃圾環帶包圍。這些垃圾埋不勝埋,燒不勝燒,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危害。而我國處理垃圾的主要手段就是焚燒和簡易填埋。以填埋為例,占用了上萬畝土地,并且蟲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嚴重污染了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垃圾中,有60%是來自居民的生活垃圾。
可見,治理垃圾,還應在源頭上采取減量的辦法。而在城市社區中,推廣智能的垃圾分類桶也勢在必行,能精準地分類垃圾。
對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垃圾分類,一要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比如有計劃、有步驟地安置智能垃圾桶,同時派出專家和環保志愿者,對社區居民進行上門宣傳、社區培訓。同時,應迅速培育若干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將他們行之有效的辦法推向所有社區。如此,高科技手段將成為一把解開垃圾分類難題的金鑰匙。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