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專業不等于好就業 志愿填報還得“私人定制”
“大學究竟有沒有能力開設相關專業,在細分領域中又將選擇哪些領域作為重點培養方向,這些方向真正就業前景如何,都是家長要研究、思考的問題。倘若只是聽說該專業很火,很賺錢便跟風填報志愿,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高考結束后,填報何種專業便成了社會關心的話題。相較于傳統工科專業,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在內的新工科專業在不少高校興起,他們打出“高新科技”“未來趨勢”等牌子,一度成為考生爭相填報的“熱門專業”。但有專家提醒,熱門專業也可能存在冷門就業現象。
人工智能毫無疑問是下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要動力源,人們普遍認為,在5G技術與萬物互聯時代,人工智能必將創造炙手可熱的崗位——各大公司開出高昂薪水爭奪相關領域人才就是明證,大數據、物聯網等專業亦如是。
在這種背景下,熱門專業可能就業遇冷也是誠實的言論。熱門專業不等于好就業,也不等于一帆風順。未來究竟如何發展總難以預測,一時跟風,將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的先例也殷鑒未遠。且看這道題:21世紀是哪個專業的世紀?曾經激動人心的口號,如今淪為一個梗,流傳在某些專業畢業生口中,令人唏噓。
再者,高校開設熱門專業,課程究竟如何設置?教學水準怎樣保障?任課教師是否對行業有著深入透徹的了解,都影響著學生未來就業情況。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本身是典型的交叉型學科,并沒有具體、統一的概念或指向。從底層算法優化、神經網絡到語言識別、深度學習等內容,其外延幾乎涵蓋了大部分學科。如果籠統地開設人工智能專業,難免名不副實。
另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專業對學生自身素質也有要求。比如兩者都需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如果學生對于數學興趣不大,主動學習意愿不強,學起來必然非常吃力。
大學究竟有沒有能力開設相關專業,在細分領域中又將選擇哪些領域作為重點培養方向,這些方向真正就業前景如何,都是家長要研究、思考的問題。倘若只是聽說該專業很火,很賺錢便跟風填報志愿,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因此,跟風熱門專業其實沒有必要。對學校來說,精心選擇師資力量,設置合理課程,引導學生掌握細分領域知識,將理論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提升教學質量,才能夠保障畢業生就業,為自己贏得口碑。對于普通學生而言,選擇專業固然要分清冷門、熱門,考慮未來就業形勢,但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從自身興趣出發,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特點,綜合選擇未來專業。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專業人才缺口非常大。2018年7月國家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確定28所學校為“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能學院項目試點學校,我們也期待這些學校能利用自身資源,探索出一條可行的道路作為榜樣,吸引更多學子投身相關領域。如此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能夠滿足新型行業對人才的渴求。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