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千萬不要盯著娃娃看……
全文高能,膽小慎讀
前陣子,《釜山行》的導演延尚昊確認,發生在同一電影宇宙的《半島》,將在今年夏天于韓國上映,鐘意喪尸片的同學可以搓手等待了。
對《釜山行》印象深刻的觀眾,不會忘記電影開頭時出現的指揮人偶。 它擁有接近人的外表,卻沒有人的表情, 一出現就把人帶入異樣又肅殺的氣氛中,帶來強烈的不適感。
圖片來源:電影《釜山行》
除了類人的人偶,與之類似的娃娃也常常成為電影中的恐怖擔當,甚至可以串起整個劇情。
導演時常運用這類「似人而非人」的角色,來渲染氣氛,增加觀眾觀影時的恐懼情緒。
比如,《招魂》中的安娜貝爾娃娃,穿著雪白的裙子,披著蓬松的頭發,卻透露著詭異。
高能預警
左滑查看
圖片來源:電影《招魂》
《死寂》里面的人偶,不僅在面部表情上與安娜貝爾神似,在恐怖效果上也有幾分類似。
高能預警
左滑查看
圖片來源:電影《死寂》
實際上,恐怖角色的外形設計,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導演有意將這些角色,設計成「與人相似、卻又不完全類人」的樣子,把觀眾帶到「恐怖谷效應」之中。
壹
恐怖谷效應:似人非人,最恐怖
所謂「恐怖谷效應」,由時年 43 歲的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 1970 年首先提出。
它指一些人面對那些與活生生的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又不全像的時候,產生反感、厭惡、甚至毛骨悚然等情緒反應的一種現象。
什么叫「像又不像」呢?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這些「娃娃」,再給你看一個生動的例子。 《咒怨》電影里的一個孩子曾給大多數觀眾帶去心理陰影,他擁有孩子的外形,但和正常人相比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高能預警
左滑查看
圖片來源:電影《咒怨》
森政弘的理論指出:
- 在機器人不夠像人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它們越像人越有好感;
- 但是,到達某個 拐點之后,這種正相關的效應 會突然消失,好感度因為機器人「更加像人」而驟降。
如果我們把這種相關性繪制成一條曲線,會發現在「似人非人」階段,會有一個好感度快速下降區間,也就形成來所謂的「恐怖谷」。
在恐怖片中常會出現的尸體、假手、僵尸、能劇面具都處在這個谷底,讓人不舒適到不愿意注視。
圖片來源:網絡
越過恐怖谷,一旦機器或者角色又足夠像真實人類,我們對它的好感度又會迅速攀升。
比如《銀翼殺手》中的「復制人」產品「瑞秋」,在影片中的設定強調復制人擁有人的情感,與人類難辨難分,這一角色的設計就飛躍了恐怖谷,反而有美美的感覺。
圖片來源:電影《銀翼殺手》
另外,森政弘的恐怖谷還發現,會動的「類人物體」,在恐怖谷比靜態的更嚇人。
如果你恰好看過《招魂 2》,那么下面這個畫框狂奔的名場面,用以解釋這種差別,或許再適合不過:
高能預警
左滑查看
圖片來源:電影《招魂 2》
貳
恐怖谷效應
可能與「認知失調」有關
這種導致我們心里發毛情緒不安的效應,究竟是大腦的什么機制, 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它可能跟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有關,也可能和大腦「分類」方式有關,還可能和「預期與實際不符」的認知失調有關。
面對事物時,大腦習慣用認知中已有的具體事物來分類、解釋我們所見的一切。
另一方面,當機器或者某個事物越像真實人類,越增加了大腦處理信息的不確定感,也影響到了大腦對事物的分類。
比如電影《終結者》中的施瓦辛格,由于受傷,他人類面孔下的機械遭到核心暴露,既喚起了我們對「未知之物」的恐懼,也激發了大腦的認知失調:
這是人嗎?
它擁有生命嗎?
它有感情嗎?
- 它能理解我的感受嗎?
- ......
這是人嗎?
它擁有生命嗎?
它有感情嗎?
圖片來源:電影《終結者》
恐怖谷效應在靈長目動物身上也有發現,也許并非人類特有。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分別對被試猴子展示了「機器猴子」、「仿真猴子」、「真猴子」照片,記錄它們對這些畫面的注視時間。
注視時間長短直接反映了猴子對畫面的喜好程度,時間越短越不喜歡。
研究發現,不論是猴子開心時的咕咕表情,還是恐懼時的呲牙表情,被試猴子對「仿真猴子」(也就是中間那兩張)的平均注視時間,都明顯更低。
從左至右依次為
機器猴子、仿真猴子、真猴子
- 標簽:女職工產假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