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偷懶”的媽媽,孩子才更優秀!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正是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下,大多數父母當仁不讓地肩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于是,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只讓孩子好好學習,其他的衣食住行一律不讓孩子操心,生怕他們磕著、碰著或累著。最終,過度的愛和保護把孩子變成了生活的低能兒。
現在的媽媽們,真可謂: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講得了繪本,煲得了靚湯;
抱得了Baby,賺得了Money。
媽媽是蜘蛛俠+奧特曼+超人的化身,總之,就是大寫的厲害。
這不是愛,而是一種“害”,更是剝奪。違背了孩子的自然發展天性,剝奪了孩子自主意識、健康成長的機會。
其實,媽媽在孩子面前示個弱,在教育培養上偷個懶,在承擔責任上求個助,不僅能讓孩子學會各種勞動、生存技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還能促進親子關系,家庭幸福感更強。
01
媽媽偷懶,孩子更獨立
曾經看過一篇“高分低能”的媒體報道:
一名高校學生,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碩博連讀??蓻]過多久,他就被退學回家了。原因竟然是他在上研究生之前,一直都是由母親陪讀照顧生活起居。讀研后,學校不允許母親繼續陪讀了。
離開母親的貼身照顧,他既不會去食堂買飯,也不會洗衣服,經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更不知道該如何同宿舍的同學相處,最終只有選擇離開。
其實,每一個出色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會“偷懶”的智慧媽媽。孩子的成長誰也替代不了,做媽媽的應該給予孩子的成長創造條件、創造鍛煉的機會,而不是事事包辦,做孩子的“代言人”。
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可以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給下班回家的爸爸媽媽拿拖鞋、幫爺爺奶奶取報紙、收拾自己的繪本和玩具;
4、5歲的孩子則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比如打掃房間、擦桌椅、吃飯時給家人發放餐具等;
6歲以上的孩子勞動技能就更大幅提升,可以獨立完成更多家務活動,比如洗碗、洗襪子、拿快遞等等。
媽媽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和身體實際情況,給孩子多分配一些家務,既把辛苦的媽媽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又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家務中掌握生活技能。
可謂一舉多得。
02
媽媽偷懶,孩子更自律
每天晚上,鄰居家里都會發生家庭大戰,先是家長的訓斥聲,后來就是孩子的哭泣聲。原來,是鄰居家8歲的蓓蓓特別愛拖延,別人用2個小時完成的作業,她能拖到三、四個小時都還沒完成一半。
為了加快蓓蓓的完成速度,媽媽不停地催促她,一雙眼睛和一張嘴巴恨不得長在蓓蓓身上??上攵?,蓓蓓做作業的速度非但沒有加快,反而越來越慢。
一次偶然機會,蓓蓓媽媽開家長會,和蓓蓓班里一個成績優秀的同學的媽媽聊天,吐槽自己孩子的拖延癥,這位媽媽原來還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專家。
經過那天溝通,媽媽才醒悟:原來蓓蓓的拖延癥之所以越來越嚴重,都是因為一直在催促她。
根據同學媽媽的建議,蓓蓓媽媽決定控制自己的焦慮,不再催促蓓蓓,孩子寫作業時,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在一旁安靜地看書,把寫作業這件事的主動性讓給蓓蓓自己,讓蓓蓓明白,寫作業是為自己寫的。
那天,蓓蓓用了5個小時才寫完,瞌睡得不行,媽媽什么也沒說,讓蓓蓓為自己的拖延行為負責。第二天,蓓蓓上學的精神也不太好,結果因為打瞌睡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
當天放學回來后,蓓蓓一改往日磨磨蹭蹭的習慣,第一時間就拿出書本和文具,開始伏案疾書,居然在2個半小時內就完成了作業。
很多時候,管得太多會導致事與愿違,比如早起、寫作業都是一樣的道理,孩子會因為父母不停催促而產生“逆反”心理,故意和你對著干;
長此以往,也讓孩子形成依賴,使孩子認為,不管我睡懶覺、花多少時間,父母總會催促我起床、完成作業。
顯而易見,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想要的結果。要想孩子更加自律,父母就要管好自己,適當“偷懶”,不要催促,不要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他身上。
偷懶的目的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讓父母能夠下定決心,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真正付一次責任,讓孩子承擔因為不自律的壞習慣而導致的后果。
這樣做,一是為了讓孩子承擔不自律的后果,二則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內部驅動,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03
媽媽偷懶,孩子更有主見
現在的孩子,在媽媽的庇護下變得越來越沒有自己的主意,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成人世界時,往往顯得束手無措,一遇到挫折就不知道該怎么辦。
事事依賴他人、遇事毫無主見的孩子,該怎么在這個社會立足?所以,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學會拿主意。
豆豆才9歲,就可以看出是一個遇事極有主見的人,每次我帶3歲的兒子去小區溜娃,我發現他很快就能成為一群孩子的中心人物,我兒子也喜歡去湊熱鬧。
和豆豆媽漸漸熟悉之后才了解,以前的豆豆什么都不用管,連玩什么玩具都要媽媽來幫他決定。是上了小學之后,媽媽告訴他:“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什么事自己拿主意就好。”
比如吃飯、玩游戲、寫作業,都讓豆豆自己做主,如果需要幫助,豆豆媽媽才會協助;同時,如果豆豆對什么不滿意,媽媽會鼓勵他及時說出來。
“媽媽,我不想吃芒果”、“我肚子飽了,吃不下了”、“我想先玩一下再寫作業”,等等。媽媽給豆豆充分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
當然,如果豆豆有說得、做得不對的時候,媽媽也會耐心溫柔地指出來,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
剛開始這樣實行的時候,豆豆爸爸還對此表示懷疑,說豆豆媽媽就是看孩子上小學了開始偷懶,這樣教孩子可能會讓豆豆變得更加任性,不服管教。
但事實勝于雄辯,看到孩子的改變,豆豆越來越有主見也不盲從,還成了班級的班長,爸爸也改變了偏見和看法,和媽媽一起在“偷懶”管教的路上攜手共進。
王彩虹老師在《好媽媽不打不罵養育孩子》書中指出:“從4歲開始,孩子就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會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大,不再需要別人告訴他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他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
所以,媽媽在任何時候,都要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想法、意愿和自主思考的機會,可以用啟發式的疑問句代替命令,教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就算錯了也不要緊,因為孩子從自己的失敗、挫折、錯誤中學到的東西要遠比媽媽事事給她指導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
結語
每代人都要經歷風起云涌、世事變幻的滄桑,每個孩子也都要擁抱屬于自己的風風雨雨。孩子的喜怒哀樂,媽媽都無法阻擋,也無法替其承擔。
凡事大包大攬、過度保護,只會帶來孩子的無能。松開雙手,收起羽翼,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與困苦,才能讓他成長起來。
媽媽偷懶,是一種放手的智慧。愿大家都做這樣的“偷懶”媽媽,收獲健康快樂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
,陶老師 黃尚武,大漢帝國txt,美羊羊小游戲 http://www.cityruyi.com/lm-1/lm-3/7697.html- 標簽:,夢見門牙掉了,787185康希諾,阿里新聞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
會“偷懶”的媽媽,孩子才更優秀!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正是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下,大多數父母當仁不讓地肩負起教育…
-
孩子尿床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怎么今天又是尿在床上,你是故意的嗎?” “說了你多少次,怎么還尿床?”…… 說到孩子尿床,我想是很多父母的煩惱。 面對孩子的尿床,或…
- 給父母們的忠告:請不要把“逗”孩子當樂趣?。ńㄗh收藏)
- 那些內心溫暖的孩子,往往會更乖巧聽話
- 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給他物質獎勵?其實這樣做,比物質獎勵更好!
- 帶娃真的累?學會這三點,你也能做一個淡定從容的好媽媽
- 是誰觸碰了父母的情緒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