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遺癥食療方
【青果白金膏】
配方: 鮮青果500克,郁金250克,明礬粉100克,白僵蠶100克,蜂蜜適量。
制法: 將青果打碎,白僵蠶研末。先將青果與郁金放砂鍋內,加水1000毫升,煮1小時后濾出藥汁,再加水500毫升,煎如前。將兩次藥汁混合,文火濃縮至500毫升,加明礬粉、僵蠶粉及蜂蜜收膏。
功效: 熄風解痙,化痰開結。
用法: 每日早晚各服10毫升,開水送下。
【人參薤白粥】
配方: 人參10克,薤白12克,雞蛋(去黃)1個,小米50克。
制法: 先將人參打碎,加水用文火煎湯,然后加入小米煮粥,粥將成時下雞蛋清及薤白,煮熟即可。
功效: 益氣和中,豁痰通陽。
用法: 可作早晚餐服食。
【薏豆蘿卜粥】
配方: 薏米3o克,白扁豆30克,鮮山藥30克,白蘿卜60克,粳米60克。
制法: 鮮山藥去皮切塊,白蘿卜切塊,薏米、白扁豆、粳米、加清水適量煮粥,10分鐘后加入山藥、白蘿卜,熬至粥稠。
功效: 健脾祛濕。
用法: 每日1劑,連服7~10日。
【天麻燉豬腦】
配方: 天麻10克,豬腦1個。
制法: 天麻、豬腦共放在瓦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即成。
功效: 祛風開竅,滋養通脈。
用法: 上述為1次量,每日或隔日1次。
【杞菊飲】
配方: 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
制法: 將二藥煎水代茶飲。
功效: 滋陰補腎,疏風清肝。
用法: 每日1劑,不拘時頻飲。
【枸杞羊腎粥】
配方: 枸杞子30克,羊腎1個,羊肉50克,粳米50克。
制法: 將羊腎、羊肉切片與枸杞子放人鍋中加入清水適量及蔥、五香粉等佐料,先煮20分鐘,再下米熬成粥。
功效: 補腎通脈。
用法: 可作早餐服食。
【龜血燉冰糖】
配方: 烏龜3只(每只250克左右),冰糖適量。
制法: 取烏龜血放碗中,加清水及冰糖適量,放入鍋中隔水燉熟食。
功效: 滋陰養血,通脈。
用法: 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杜仲牛膝豬脊骨湯】
配方: 杜仲30克,懷牛膝15克,豬脊骨500克,紅棗4個。
制法: 將杜仲、懷牛膝、紅棗(去核)洗凈,豬脊骨斬碎,用開水氽去血水,然后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3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 補腎強筋健骨。
用法: 上湯隨量飲用。
【黃芪豬肉羹】
配方: 黃芪30克,大棗10枚,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豬瘦肉100克。
制法: 豬瘦肉切片,與黃芪、當歸、枸杞、大棗共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燉湯,湯成揀去黃芪、當歸,調味即可。
功效: 滋補肝腎,益氣起痿。
用法: 食肉喝湯,并吃枸杞與大棗。每日1劑,可連用1~2個月。
【地龍桃花餅】
配方: 黃芪100克,干地龍(酒浸)30克,紅花、赤芍各20克,當歸50克,川芎10克,桃仁(去皮尖、略炒)15克,玉米面400克,小麥面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 將黃芪、紅花、當歸、赤芍、川芎濃煎取汁,將地龍烘干研粉,與白糖、玉米面、小麥面混勻并以藥汁調和成面團,分制為20個小餅,將桃仁勻布餅上,入籠蒸熟(或用烤箱烤熟)即可。
功效: 益氣活血,通絡起痿。
用法: 每日2次,每次食餅1~2個。
【芪蛇湯】
配方: 凈蛇200克,黃芪50克。
制法: 上二味加水及調料煲湯。
功效: 益氣活絡。
用法: 佐餐食用。食肉飲湯。
【桃仁參茶】
配方: 明黨參15克,桃仁15克,茶葉15克。
制法: 上三味研細末備用。
功效: 益氣活血化瘀。
用法: 每服3克,沸水沖服。
【歸參鱔魚湯】
配方: 黨參15克,當歸15克,鱔魚500克。
制法: 將中藥放入藥袋中扎口,鱔魚洗凈切段,放入料酒、醬油、蔥、姜等,與藥袋同煮開,去浮沫,改用小火燉1小時,撈出藥袋,加入味精、香油等調料。
功效: 益氣活血通絡。
用法: 1~2日1劑,可連用半月,吃魚飲湯。
【黃芪川芎兔肉湯】
配方: 兔肉250克,黃芪60克,川芎10克,生姜4片。
制法: 兔肉切塊,去油脂,用開水汆去血水,然后與黃芪、川芎、生姜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 補氣活血通絡。
用法: 每日或2日1劑,隨量飲湯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