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環境盡是養生場地
養生是一種健康理念。一種生活方式,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融為一體,而非獨立存在。養生方法極為豐富,可謂無時無處不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專家李其忠教授將撰寫系列文章,從環境、精神、起居、房事、娛樂、運動、飲食和調養等八個方面,一一介紹。希望為讀者朋友的健康長壽添磚加瓦!
古代養生學家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闡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當作致病的“內因”,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當作致病的“外因”,強調內因起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間、時空之內,形神機能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科學養生必須置人于環境之中,加以重視,給予考慮。
季節更替、晝夜變化、地域高下、水質土礦、植被綠化、家居擺設,乃至于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際事宜等均可影響身心健康,適之則有利養生,逆之則有害健康,切請慎調為要。
自然環境
以季節更替為例,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顯而易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均有一定限度,既不能太過,也不可不及。人體若能順應這種變化。則多健康無病。但若氣候出現異常變化,或人體不能隨季節變化而相應調整時,又每可產生身體不舒,甚至發生疾病。這就需要我們依據不同季節特點進行身心的適時調整。《黃帝內經》就有“四時調神”的專論,如論中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為春季起居養生,應該晚睡早起。晨起披散長發,舒緩形體,院中信步。沐浴春光,使身心舒暢,以應春季生發之氣。再如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毋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為冬季的起居養生最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出后活動,以免擾動陽氣。尚需防寒保暖,護陽固精,以應冬季閉藏之氣。
居住環境
時至今日,由于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和破壞,變得不再自然、不再生態。面臨這樣的居住環境。養生活動更應做到趨利避害,對空氣、水質、土壤、植被等的保護,實際上就是為創造良好的群體養生環境而做貢獻。保護環境我們每個人能做到的是,平時生活中注意不隨地丟棄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制造噪聲等。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人體養生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和諧的社會環境,融洽的人際關系,舒心的工作崗位。和睦的家庭氛圍,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反之,則有害身心健康。這方面的正反面例子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