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養生
“治未病”的含義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早在《黃帝內經》年代就已提出,包含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層面的含義。“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發生前,注重保養身體,培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既病防變”是指生病之后,注重治療,增強正氣,祛除邪氣,防治疾病發展。“瘥后防復”是指注重保健預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復發。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
《靈樞·歲露》“人與天地相參與,與日月相應也”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
養生保健原則:順時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是四時調攝的宗旨,告誡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變化之根本條件。順應四時養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養生保健原則:和五志 調七情
五志,即喜、怒、思、憂、恐五種精神情緒活動表現,和五志,是說上述五種精神活動要調和或和順,不要偏激過盛。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情志活動表現,調七情,是說上述七種精神活動表現要調勻或調適,不可偏頗過度。
養生保健原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
養生保健形式:辨證保健
中醫所謂的辨證論治,即是指根據個體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家族病史等和后天因素如生活習慣、工作性質等,通過中醫四診合參,得出相應證候類型,有針對性的調理臟腑功能,損其有余,補其不足,起到強身保健的作用。
(8)養生保健形式:氣季節保健
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分為二十四段,每段約隔半個月,分別在十二個月里面。節氣養生指按節氣的變化起居飲食,采用不同方法防病治病。
(9)養生保健形式:子物流注保健
子午流注是從時間角度研究、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即研究人體臟腑、經脈的氣血流注盛衰規律的一種理論。根據此理論,在適當的時候,即在每條經最旺的時侯,運用針灸或口服相應的藥物和食品,療效可以高出其他時間若干倍。(成都中醫大附屬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