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三原則
《黃帝內經》是一部理論性極強,內容異常豐富、全面的醫學巨著。但縱觀全篇,真正涉及到內服的治療方劑則數之寥寥,可是在針砭外治方面,預防養生方面卻占有很大的篇章,尤其是提出的清積、和中、養元三原則更是精辟絕論。
首先講“清積”。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于經絡則經絡湮瘀,犯于血脈則血脈阻塞,犯于五臟則五臟受累,犯于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后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其次講“和中”。和法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內經·五常政大論》指出,無疾者求其藏,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己。大意是:由于積聚糟粕長期盤踞在人體內,不同程度會給各臟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同盜賊潛入家中,必先開門驅賊,就是先以藥祛積,無積后當求其藏,食以隨之,以食療調其腸胃,和其中外,修復藩墻,方可萬事大吉。“中”從廣義講,泛指體內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謂;狹義講,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統。中醫對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視:“脾胃者后天之本”,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否,根本取決于脾胃的壯旺與否。再者,脾胃為人體營養敷布的總樞機關。《內經·經脈別論篇》指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由此可見,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華,分布人體所需營養,而且還有統調臟腑陰陽,經絡血脈的關鍵作用,中醫所說的“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上面看,調理脾胃、和其中外的養生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