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早設防 秋乏不纏身
民間有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季節,人體會發生不同的生理變化,以維持機體的平衡。秋季天高氣爽,應是人們感覺最舒服的季節,為什么還會乏呢?
從生理上講,在炎炎的盛夏,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神經的緊張活動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償,失去了較多的“老本”。到了秋季,雖然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但這個過程卻使機體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也是機體在秋季氣象環境中得以恢復的保護性措施。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首先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散步、爬山等戶外活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要注意秋季鍛煉一開始強度不宜太大,應視身體狀況逐漸增強,如果過度運動,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于身體恢復。
其次,盡可能保證睡眠充足。睡眠不僅能恢復體力,保證健康,還是提高身體免疫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體生物鐘的運行規律,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做到起居有常。
第三,要調整飲食。一是保持飲食清淡,不吃厚重油膩的食物,這類食物不僅會加重腸胃負擔,還會使體溫、血糖上升,會使人萎靡不振,產生疲憊感;二是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維生素能促使體內疲勞時所存積的代謝物盡快排除;三是多吃含鉀食物,如干果、豆類、海產品等,它們能維持細胞水分,增強其活性,有助于機體恢復生機;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其能增強呼吸的頻率和深度。
一般說來,秋季養生可以分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個階段。
初秋之時,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
中秋炎熱,氣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食品。其次,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癥應多食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類的食品,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晚秋季節,心肌梗死發病率明顯增高。專家指出,秋冬季節之交約十一月份 為心肌梗死的高發期。高血壓患者秋冬之交血壓往往要較夏季的血壓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的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切忌進食過飽,晚餐以八分飽為宜,晨起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日間,多喝淡茶,堅持每天喝二三杯茶水,對心臟有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