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作用大如何進補看食譜
在營養科門診經常遇到一些關心自己健康的人,希望能夠了解一下自己是否缺乏微量元素,并且要求給予治療。這種要求是否合理呢?
礦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各種元素的總稱,有鐵、銅、碘、鋅、硒、錳、鉬、鈷、鉻、錫、釩、硅共14種。存在數量極少,在機體內含量少于0.005%的元素,被稱為微量元素。它們在體內不能自行合成,必須由外界環境供給,并且在人體組織的生理作用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是維持機體酸堿平衡和正常滲透壓的必要條件。
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礦物質通過糞便、尿液、汗液、頭發等途徑排出體外,因此必須通過飲食予以補充。但是由于某些微量元素在體內,其生理作用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因此過量攝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尤其在孕期,補充微量元素強化食品時應予以注意。從無機鹽在食物中的分布以及吸收情況來看,在我國人群中比較容易缺乏的礦物質有鈣、鐵、鋅。
從營養缺乏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在患者沒出現臨床癥狀之前,在其血、尿活體組織(如毛發、指甲等)中可發現一些微量元素及其代謝衍生物的變化,目前也確實有一些醫療機構通過檢查頭發或者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來判斷是否缺乏。但從科學角度講,這種檢測手段并不完全可信,或者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因為人體是一個能夠自我平衡的靈敏反應的整體,當身體內缺乏某種元素時,能夠及時調整以補充其不足。然而當這一代償能力不能補充人體的繼續消耗時,才會表現出臨床化驗指標的異常,再持續一段時間才會表現出臨床的癥狀。由于微量元素的檢查需要非常嚴格的取樣程度和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如果正規檢查則需要較高的檢查費用,這在一般的醫療機構是無法做到的,而等到臨床上已經出現癥狀時則只能通過藥物來治療了。
因此,大家雖然關心自己的健康,但應該科學地補充營養,只要長期堅持科學平衡膳食,每天攝入多樣化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是很難發生營養缺乏的。至于是否需要補充微量元素添加劑,我們認為對于老年人、孕產婦、青少年這些特殊人群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時期進行適量補充,至于成年人最好還是應用食補。(《健康時報》 北京協和醫院 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