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輿論監督絕不等于網絡暴力
最近,不少公眾人物都遭遇了隱私被支配的恐懼。有的被人肉搜索,身份證號、住宅、手機等隱私信息被公布;有的社交媒體小號被扒出,不同情境下的只言片語被搜羅出來,然后斷章取義加以解讀;還有的僅僅因為沒能討好粉絲,就被翻出一堆堆“黑歷史”。
網絡時代,人人都能發聲,人人似乎就都成了道德的審判者。一方面,道義上的監督借助網絡平臺得以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現實,疫苗造假、滴滴兇車、權健風波等事件,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引起監管部門關注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另一方面,私人與公共領域的界限愈加模糊,道德的評價變得更加隨意。從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事件”到百度貼吧的“爆吧事件”,言之無物、挖墳掘墓、攻擊謾罵成了輿情發酵后衍生出的網絡暴力等常見現象。
事實上,很多時候從輿論監督到道德審判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按照《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的觀點,理性的個體一旦聚集到集體里,彼此之間就會相互影響、啟發和感染,其行為也越來越受到腦下垂體控制,變得越來越非理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匿名性與低成本,讓發言變得更加隨意,而群體的無意識分解了每個人的罪惡感,使得人們對他人的評價失去了理智和寬容,武斷猜測,過度解讀,惡毒謾罵,人身威脅……各種語言暴力如洪水滔天。
毋庸置疑,互聯網讓“人人都有麥克風”,但如何讓網民用好這支麥克風,考驗著全社會的智慧。近年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互聯網治理舉措,如國家網信辦推出“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約談十條”等系列管理規定,規范網絡秩序;國家版權局、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門聯合開展“凈網”“劍網”,打擊網絡謠言等專項行動,凈化網絡空間。這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輿論氛圍,需要社會各方攜手并進、共同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泛道德化批判的網絡生態,誰都可能是受害者。這也提醒我們,在批判別人前,不妨先審視自己。多一點寬容與理性,網絡空間才不至于變成“黑暗森林”。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