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一起去泡溫泉吧!且慢,“溫泉病”先了解一下
溫泉水不是簡單的熱水
在寒冷的冬季,和朋友小聚,同時一起去泡一下溫泉,是時下很流行的休閑社交方式。
泡溫泉,好處多多,不僅能夠減輕身體疲勞,舒緩精神壓力,還可以溫經通絡、祛寒舒筋、暢通氣血,尤其對生活工作在都市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既休閑又養生的好選擇。
泡溫泉還是一種自然療法。泡溫泉后,水中的部分化學物質會被人皮膚吸附,改變皮膚酸堿度,因而還有吸收、濡養及清除的作用。溫泉水中的化學物質也會輕度刺激人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在我國,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經》里就有了“溫泉”的記載。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中記載:“寇水出代群靈丘縣高壓山……,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到了漢代,更有文學家專門寫了一篇《溫泉賦》。
對于溫泉,地質學上有嚴格的定義:從地下孔洞或裂隙中自然涌出,泉口溫度高于當地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并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礦物水,才能稱之為溫泉水。然而,隨著大規模的旅游開發,溫泉的概念在近些年早已被泛化,往往將自然流出的溫泉水、地下抽取的地熱水(分布在地面以下巖石中、水溫≥25℃的地下水),以及地下熱水與人工加熱水配比而成的混合水統稱為溫泉水。
地熱水,畢竟還符合“溫”的定義,里面通常也含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礦物質,只是非自然涌出,不符合“泉”的概念。而人工調配的碳酸泉,或是直接用自來水加熱炮制的所謂“溫泉”就有點名不副實了。人們去泡這樣的所謂“溫泉”,只能算是泡澡,而不是泡溫泉。
然而,又該如何區分真假溫泉水呢?有以下4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大家不妨可以試一試:①真溫泉水聞著有輕微的硫磺味;②真溫泉水潤濕身體后有滑膩的感覺;③真溫泉水會使泡在里面的人感覺到有微微向上的浮力;④真溫泉水泡過后,人的手皮膚不會發皴。
泡溫泉需防“溫泉病”
泡溫泉,養生又愜意,簡直就是嚴寒冬日的最佳“標配”。不過在去泡溫泉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看看自己是否適合泡溫泉,這一點很重要,切不可忽視。此外,泡溫泉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做好必要的防護,以免養生不成反泡出一身病。
有些人泡溫泉后還會出現皮膚干燥、瘙癢、頭暈等癥狀,也就是常說的“溫泉病”。“溫泉病”是指因泡溫泉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統稱,包括皮膚瘙癢、皮炎、頭暈、心悸,甚至暈厥等。要想享受溫泉的舒適,同時避免“溫泉病”,就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膚質、泡溫泉的水溫、時間、次數等綜合因素。
根據水中所含成分的不同,溫泉可以被分為很多種,如碳酸泉、硫磺泉等。泡不同的溫泉有不同的注意事項,我們應根據個人體質來選擇。例如,碳酸溫泉水溫比較低,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及血管的功能,對心臟的負擔較小,但不適合腎臟疾病及腸胃功能不好者。硫磺溫泉對皮膚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對于皮膚過敏者則會致病。
你真的適合泡溫泉嗎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肺氣腫、貧血的老年人不宜泡溫泉。長時間泡溫泉可能導致出汗、頭暈等不適癥狀,但有些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泡溫泉時間并不長也會出現滿頭大汗、頭暈等現象。特別是當室外溫度較低,溫泉水溫度又偏高的情況下,由于冷熱交替的刺激,就容易導致血管擴張進而產生不適。
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長時間泡溫泉,因為水溫過高可能使胰島素吸收加快,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心臟負擔加重,較易出現意外。嚴重動脈硬化的患者以及長期高血壓控制不佳的人也不宜泡溫泉。因為他們血管內皮功能及彈性減退、血管脆性增加,在泡溫泉時,冷熱刺激交替,血管頻繁收縮擴張,可導致心腦血管意外。
兒童、孕婦也不宜長時間泡溫泉。因為溫泉水溫較高,容易導致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所以兒童、孕婦泡溫泉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正值生理期的女性、溫泉過敏者,以及皮膚有傷口、潰爛和嚴重感染的人不宜泡溫泉。特別是患有傳染性皮膚病的人更不能去泡溫泉,以免傳染他人。
長時間泡溫泉可能引起表皮脂質變薄,會導致皮膚干燥、脫屑和瘙癢等現象。這些皮膚反應往往因人而異,輕重不一。有的人可能泡很長時間也不會出現皮膚不適,但過敏體質者可能泡一次就會出現。所以,過敏體質者泡溫泉要當心。
泡溫泉的正確方式
先沐浴潔身泡溫泉前先沐浴,可以洗去皮膚汗漬,從而使皮膚更容易吸收泉水中的礦物質,還可對身體進行“預熱”。
選擇合適的湯池泡溫泉前,可先了解溫泉的酸堿度和泉質,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入池浸泡。
循序漸進入池泡溫泉時可采用漸進式的入浴法。進入溫泉池前,用手先試試水溫,感覺合適再下水。先泡雙腿,慢慢再泡到胸口部分,待適應后,再慢慢泡到肩膀高度,如此循序漸進可以避免心腦血管意外。同樣離池時也應緩慢起身,適應后再離開水池。
掌握溫度和時間溫泉水溫一般不應超過45℃,溫度過高容易引起皮膚問題。泡溫泉時應該遵循從低溫到高溫、每次不超過15~20分鐘的原則,并在10分鐘左右時出池休息一次。這樣既利于身體的排汗排毒,也可以趁機做做舒展體操、補充水分。如果溫度過高且時間過長,會加快皮膚老化,對皮膚有破壞作用。
空腹或吃太飽都不好切忌酒后或空腹泡溫泉,在高水溫的刺激下容易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出現低血壓、低血糖、甚至暈厥。吃太飽則會引起消化不良,也易發生意外。
注意皮膚清潔和保濕一般而言,泡溫泉后只需擦干身上的水分,同時注意身體保暖,如果皮膚干燥可涂抹一些保濕乳液鎖住水分,盡量少用含有化學物質的護膚品。如果泡過含硫磺或酸堿濃度過高的溫泉,則需用清水沖洗身體,同時清潔頭發并用護發素,以免發質干枯、打結和失去光澤。
及時補充水分和休息最重要的是,泡溫泉后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休息。因為溫泉水溫高于人體溫度,長時間處于溫泉水中,汗水不能蒸發,皮膚保護功能降低,容易引起頭暈等不適,因此泡溫泉不宜時間過長,次數也不宜過于頻繁。
“無溫泉不暖冬”
嗜好溫泉的你
這些貼心提醒收到了嗎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 袁定芬
文字整理:張天成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二級教授 雷鐵池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
文章轉載自:健康中國
- 標簽:江俐奇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