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看病難?聽聽這三家三甲大醫院怎么說
12月25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委屬醫院“十三五”時期改革發展成效情況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來自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的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家醫院破解群眾看病難的好辦法。
北京醫院:急危重癥患者先入院后辦手續
會上,北京醫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奚桓介紹,為提高服務效率,北京醫院重點推進了多項工作,其中,日間手術的病種不斷擴大,建立了完整的日間手術入院、手術、復蘇、離院等全過程的閉環管理。同時,實行了錯峰辦理住院手續,也改進了過去集中到住院處辦理住院手續的方式,利用現代信息化的手段,在每個病區都建立了獨立的信息,可以跟患者進行聯系,并通過病區的動態管理,來調整患者入院的時間點,方便了患者入院就醫。
另外,針對急診的危重癥患者優先安排住院,對一些急危重癥患者實行綠色通道,建立先入院后辦手續的綠色通道。在急診的收費窗口,專門設一個有專門標識、且不排隊的綠色通道窗口。當有需要走綠色通道的患者時,既可以快速辦理相關手續,也不用跟其他不太緊急的患者同時等候、排隊,也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和急救救治能力。
此外,作為以老年醫學為重點的綜合性三級醫院,北京醫院的住院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比較高,已超過了50%。奚桓透露,北京醫院為80歲老年患者設置優先就診程序,叫號系統會將其優先排在前面,縮短等候時間。
中日友好醫院: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其實所謂‘看病難’,主要還是群眾要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這也是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樹立表示,要想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其實分級診療是一個最主要的手段。通過分級診療首先是實現區域分開,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要到北上廣這些發達地區來看,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
在建立國家醫療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方面,她表示,中日友好醫院是國家呼吸醫學中心,12月22日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州)也已經掛牌。通過在不同的區域打造國家級醫療中心,再通過區域醫療中心,形成每一個區域都有優質的醫療資源。
“要做到上下分開,以病種為抓手,做到上下分開,讓醫療資源能夠正常的順向流動。”宋樹立稱,中日友好醫院建立了28個專科醫聯體,通過雙向協作,建立順暢、優化的轉診機制,努力的實現醫聯體內的群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有一個合理的診療格局。
此外,中日友好醫院還推行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在通過線上診斷,提高基層診斷水平,指導基層開展治療。“不管是在祖國的哪一個角落,通過互聯網,一線可以連萬里,為群眾提供好服務。”宋樹立說。
北京協和醫院:推出三位一體門診服務模式
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協和醫院平均日門診量達到1.3萬人次,其中外地患者達到六成。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表示,“一號難求”一方面體現了患者的信任,也對醫院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韓丁表示,在常態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過程中,北京協和醫院推出“線下門診、線上咨詢、熱線電話”三位一體的門診服務模式,達到分流患者、減少聚集的目的。在保障患者安全和醫療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數字化轉型改變患者的就醫模式,不斷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5G等技術在醫療場景的應用,讓技術服務臨床、讓百姓享受便捷。
為解決“看病難”問題,醫院還深挖潛力、科學排班、增加號源,通過績效考核指揮棒讓更多的專家出門診,同時開設夜間門診、周末門診。同時,醫院還多措并舉,通過各種政策傾斜提高輔助科室積極性,有效縮短輔助檢查的預約和出報告時間,包括采取智能藥柜、一站式繳費,繳費取藥時間大大減少。
同時,醫院還保留了多個老年窗口,增設老年志愿者崗位,引領老人不會因為“數字壁壘”產生就醫難題。在預約掛號、分時段就診、機器人導診、自助繳費、集中檢查預約、藥品配送到家等診療環節,想方設法優化流程,讓群眾看病感到更便捷、更溫馨。
文章轉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劉歡。
- 標簽:銅雀臺票房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