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藥飲片被檢出不合格
12月3日,四川省藥監局發布了質量公告,17批次藥品不合格,其中16批次為中藥飲片。主要有白鮮皮、炙甘草、山銀花、醋沒藥等中藥飲片,不合格項目涉及鎂鹽、鋁鹽不合規定、含量測定、酸不溶性灰分等。
據健康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近兩個月,多批次的中藥飲片被檢出不合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均有報告:12月1日,云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不合格藥品質量公告,7批次藥品不合格,其中6批次為中藥;11月23日,葫蘆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藥品監督抽檢檢驗信息公告,共檢驗310批次藥品,其中,1批次中藥飲片不合格。
中藥飲片質量問題頻發,專家這樣看
“中藥飲片作為我們國家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的藥品,肯定是有其藥用價值與合理性的。至于中藥飲片最近為何頻發質量問題,我認為得從中藥飲片的源頭、選購、生產加工、監管等方面綜合考慮。”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江蘇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魏睦新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中藥飲片被檢測出不合格的原因,涉及多環節、多因素,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從源頭方面而言,在中藥材種植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出現濫用農藥、濫施化肥的情況,造成農殘、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有的中藥藥材講究用葉、有的中藥藥材講究用莖,但是一些藥材商不規范的采集,導致中藥藥材被污染。”魏睦新表示,另外,在采摘方面,一些中藥飲片沒有按規定季節采收,沒有按規定部位采收等,這樣就難以達到藥典標準。
從加工炮制的環節來看,就目前而言,需要明確的是,我國的中藥材加工企業相比于國內的西藥企業,存在部分企業規模小、綜合競爭力弱,導致中藥飲片加工環節的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出現為降低成本,一些中藥材加工企業減少檢測環節等情況。魏睦新指出,在中藥飲片采購時,有的地方沒有藥劑師現場把控,采購人員像菜市場買菜一般隨意,甚至有專門挑便宜的采購、吃回扣的現象。
從監管而言,魏睦新認為,我國目前對于中藥飲片的管理,沒有統一的監管部門。缺乏統籌管理機制,中藥飲片從種植、加工、到市場呈現的是分散管理。建議中藥飲片出臺標的物把控質量,將中藥飲片的質量監管盡量做到細節化。
《通知》發布后,中藥飲片管理有章可循
今年3月,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于省級中藥材標準和飲片炮制規范中標準物質有關事宜的通知》。
《通知》中規定:“對于省級中藥材標準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中規定使用的藥品標準物質,有國家藥品標準物質的,應使用國家藥品標準物質。使用省級中藥材標準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中收載使用的國家藥品標準物質以外的標準物質,應遵循其使用說明書規定。”
針對中藥飲片頻發的質量問題,從國家到地方,都在逐步完善監管條例,細化監管環節。
本文轉載自健康時報,作者李桂蘭 李宣璋。
- 標簽:林青霞圖片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