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心理:性教育!不只是為了防性侵(圖)
我們的社會缺少性別教育和性別平等的意識,的是對女性的污名以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性教育還應包括性別平等、性別意識、身體權等性別教育。
一個男生大聲說:“我們家只有我爸爸出去工作,媽媽不掙錢,只在家帶妹妹。”
“你媽媽也在工作呀,做家務也是一份工作,只不過媽媽是在家里,爸爸是在外面。”趙紅梅看著小男孩,慢慢地說。
趙紅梅的身份是性教育,這是她在一所小學里的性教育課堂,每周一次,她上了一個學期。“性教育不僅僅是性生理知識、防性侵這方面的教育,雖然家長們最關心的只有這些。它還包括性別平等、性別意識、身體權等,這些都是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的。”
從初級到高級,39歲的趙紅梅花費了20多天,并經過長時間的咨詢培訓,學完性教育賦權增能的全部課程。目前,對她來說,拿到這個證書更多的意義,不是她用所學培訓了多少孩子,而是改變了她自身的很多和意識。
趙紅梅出生于湖北一個農村家庭,從小,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就簡單,甚至訴諸武力。
“我媽媽一直給我的概念就是,我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她想怎么打我都可以。”成年后,父母對她的要求,就是嫁個好老公,“我也一直覺得,對女孩子來說,所謂的幸福就是嫁個好老公,做賢妻良母。”
“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這些事,但又覺得,作為女人,就應該做好老公的幫手。”
直到去年,趙紅梅在巧合下報名參加了性教育培訓。在課堂上,她聽到身體權的說法時,“一下子被震撼到了,原來我的身體是我自己的,我能夠對它做主。原來很多女性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做得很出色。”
“其實我8年前就說要自己出來做事,那個時候我在自學考取心理咨詢師,但我老公不同意,用各種理由我留下。什么自己家里這么忙,還要出去做事;什么我要不在,公司就要亂套之類的,當時他一說我就了。”這次,趙紅梅跟老公說,自己不想再幫他打理公司了,“原本想著說通他會很難,可能要大吵一架,沒想到,看我這么,他反而支持我。”
趙紅梅覺得自己的經歷很有代表性,“性別教育的缺失或者錯位,對一個人的成長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她通過游戲告訴大家,男生女生,除了生理結構上有差別,沒有其他區別,更不存在一種職業,只有男生或者只有女生才能做。
實際上,長久以來,李雙雙一直用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教育7歲的女兒學會用性別視角看問題。
有一次,他們一家開車出門,前面一輛車開得不太守規矩,李雙雙的老公就懊惱地說了一句:肯定是女司機。
“其實主要是想傳達一種觀念,就是要接受和自己不一樣的東西。不僅是性別,其他和我們不一樣的,也要學會接納、尊重,而不是歧視。”李雙雙說。
就如當女兒問出“我是從那里來”時,她會詳細懷孕的過程,她想告訴女兒,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最幸運的,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隨便自己的身體。
“用直白的話說明生命的形成,最終其實是想讓孩子對生命有。如果你認真聽,其實會覺得這個過程挺讓人的。”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里,一些男嘉賓被娘娘腔。其實,我個人覺得,女孩子可以很漢子,男孩子也不是說不能娘娘腔,一定要陽剛,我們應該的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他喜歡什么樣子就做什么樣子,而不是他做什么。”
“其實,她不是真想變性,只是家里人用女孩子的一套標準來要求她,她做不到,就想,如果變成男生就好了。”
不過,無論是趙紅梅,還是李雙雙,都感覺到,上此類課時,家長們最關心的還是教授生理知識,以及如何防性侵,尤其是后者,是不少家長迫切需求的。
“特別是女孩子的家長會比較著急,而有些男孩子的家長會覺得,自家是男孩不會遇到這種事,或者,男孩在這種事上不會吃虧。”
陶劍麗是下沙街道滟瀾社區的社工,她有時覺得很矛盾:一方面全社會對性侵高度緊張,另一方面,真正講到性知識和性教育,一些家長又諱莫如深。
對李雙雙們來說,防性侵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要教給孩子們的還有很多,比如不同性別之間的相處,接納和自己不同的人,如何愛與被愛,接受和等。
目前為止,找李雙雙咨詢的家長中,80%都是因為孩子而前來求助的,趙紅梅的情況也差不多。
“知道孩子,家長基本都很焦慮,擔心是不是性早熟?需不需要進行干預?”
李雙雙認為這是過分焦慮,“任何人都有性沖動,孩子也一樣。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沒必要太驚慌,只要告訴孩子,不要自己的身體,更別讓他因此產生羞恥感。”
“為什么在一些涉及性的案件中,女性作為者會被說三道四,甚至自己都覺得羞愧,就是因為對性長久以來的污名化。換個思,如果你的胳膊被人了,你不會覺得難為情,但被了,就會有羞恥感。”趙紅梅說。
而在“性教育”發起者、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方剛看來,這恰恰表明我們的社會缺少性別教育和性別平等的意識,的是對女性的污名以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這些恰恰是需要反思的,“性教育,任重道遠。”
- 標簽:專業婚戀心理咨詢網站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