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考前看心理醫生成為一種“時尚
隨著2018年高考、中考時間的逼近,學生因為考前焦慮到心理咨詢科咨詢的情況不少。近日,從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心理咨詢科了解到,近期,青少年心理咨詢人數明顯增加,比之前增加了3倍多,其中大部分是即將參加中高考的學生。(5月23日《現代金報》)
再過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就進入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季節了,有經驗的老師或家長都知道,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考生在備考和考試過程中如果能夠保持一定的緊張情緒,其實是有益的,因為這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備考效率,也考試答題效率。但是一旦這種緊張情緒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淪為焦慮,甚至是重度的考前焦慮,那就有害無益了。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考生自己或他們的父母家長在發現問題之后,能夠主動去尋求醫院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這就是一種值得肯定的,也是十分難得的進步。因為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有這樣一種傳統認識,那就是只有身體上的疾病才是疾病,才愿意去醫院求醫問藥,但是對于心理和上的問題,往往不會被當做一種疾病,甚至有時候會和“神經有問題”聯系起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的。
另一方面,很多中高考學生,甚至是他們的老師,面對考前壓力和焦慮,會產生心理,會集體去拜孔子、拜“考神”等等,求得一個心理安慰。盡管社會對這種行為給予了寬容的態度,認為至少是無害的,那么從科學與的角度來看,我們與其去求仙,為什么不去醫院看專業的心理醫生呢?這才更加符合科學。
所以說,如果考生只是輕微的焦慮,可以自己或在父母家人的幫助下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但是如果已經到了嚴重焦慮的程度,那么就應該有意識地去看心理醫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才行。正如一些網友所說,對于中考、高考這種重要的考試,緊張、焦慮幾乎是人人都有的,即便沒有到“病態”的程度,去看看心理醫生,聽聽他們,也是有益無害的。
既然很多學校在中高考前求神已經成為慣例,為什么去看心理醫生不能成為一種考前“時尚”?或者是由學校或有關方面組織舉辦集體心理咨詢活動,由專業人員對考生進行考前心理咨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