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水泡腳對養腎最棒
養腎、呵護骨關節
是老年人養生的重中之重
中醫養腎專家沈志順大夫觀點
1.腎精可以生化成骨髓,人過了五六十歲,腎氣開始減弱,腎精不足,骨髓就空虛了,周圍的骨質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骨關節也就退化,疏松了。
2.年輕時體重過重者,如未進行減重,到老年時就會增加膝關節炎的發生概率。
人體的骨骼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開始退化,腿腳變得不利索了。
《黃帝內經》中說,五臟之中,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可以生化成骨髓,而骨髓是濡養我們骨骼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過了五六十歲,腎氣開始減弱,腎精不足,骨頭中的骨髓就相對減弱,進入一種空虛的狀態,骨髓空虛了,周圍的骨質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骨關節也就退化,疏松了。
所以老年人要防止骨關節過早老化,就要從兩點著手。一是“內養”,即養腎。平時多喝點骨頭湯,最好是牛骨湯。熬湯時,要把骨頭砸碎,然后加水文火熬煮。另外還可以多吃一些堅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這些果子都是果實,是植物為了延續它的后代,把所有精華都集中到那兒了,有很強的補腎作用。“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精充盈,骨髓、腦子就得到補充了。
二是“外養”,注意呵護骨關節。具體的做法是:第一,控制體重。有研究指出,年輕時體重過重者,如未進行減重,到老年時就會增加膝關節炎的發生概率。體重過重者,每減重5千克,可延緩發生退行性關節炎10 年。所以老年人要注意控制體重,不能過胖。第二,多曬太陽。陽光可增加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如果每天抽出20~30分鐘的時間曬曬太陽,能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關節老化。第三,少提重物,少蹲少跪。
老年人不要經常提重東西,不要常抱或背負小孩,也不要坐太矮的凳子。平時打掃衛生時,避免蹲跪得過久。
天天熱水泡腳
就是最好的養腎方式
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涌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落發、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松動、失眠、關節麻木等證。
有位朋友的母親已是90 歲高壽,依然雙目明亮、思維清晰。據朋友介紹,他母親除了自己心態平和、均衡飲食外, 30 余年堅持不懈泡腳,是個重要原因。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一位老人活到一百多歲,臨終寫了一個長壽秘方交給兒子。一位孝子用一萬美元向老人的兒子購買此秘方,拿回家打開一看只有一句話:“頭冷腳暖。”他兒子解釋說:“老人冬天從不戴帽,一年四季天天用熱水泡腳。”
中國有個說法叫“熱水泡腳,賽吃人參”。我國傳統中醫也早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6條經脈之根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它們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占全身穴位的10%。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涌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落發、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松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癥。不說包治百病也差不多了。
熱水泡腳也要有講究,最佳方法是:先取適量水于腳盆中,水溫因人而異,以腳感溫熱為準;水深開始以剛覆腳面為宜,先將雙腳在盆水中浸泡5~10 分鐘,然后用手或毛巾反復搓揉足背、足心、足趾。為強化效果,可有意識地搓揉中部一些穴位,如位于足心的涌泉穴等;必要時,還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復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膚發紅發熱為止;為維持水溫,需邊搓洗邊加熱水,最后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后,用干毛巾反復搓揉干凈。實踐表明,晚上臨睡前泡腳的養生效果最佳,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泡腳完畢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睡覺,這樣才有利于陽氣的生發,也不會太多地透支健康。
所以說,很多養生的方式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很簡單,也很方便,重要在于你是否有心,是否能夠持之以恒。養生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只有堅持一段時間以后,才能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