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耐心 瀉下勿嫌早
發熱是兒科常見病癥,是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癥狀,多發于氣候多變季節,絕大多數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認為反復發熱的患兒多脾肺虛弱,衛外不固。其實小兒陽氣未充,臟腑嬌嫩,脾肺氣弱,衛外薄弱是正常的一種體質狀態表現,后天調護失宜才是反復易感的原因。
古語云“小兒體要健,常需三分饑與寒”,合理的呵護、養育態度很關鍵。時下的兒童,家長太過溺愛,如衣被過暖,陽不得泄,常易內蘊生熱;乳食喂養過多,過食肥甘厚膩,或飲食偏嗜,日久導致食滯內停,又易滯生痰熱。故每遇氣候乍變,內郁之熱極易招致外邪,如此內外相應,發熱常纏綿不愈。同時小兒為純陽之體,陽氣偏盛,外邪易從熱化,往往一開始見表證的同時便兼見里熱證,單純表證者極為少見。故兒科發熱多為肺胃相感,表里同病,因此小兒發熱開始即是表里同病。因此早期治療就宜表里雙解。
瀉下即是因勢利導,清泄胃腑積熱,導熱從大便外泄。肺與大腸相表里,瀉下之法,有暢下疏上之功。瀉下既可消除胃腑積熱,又有利于肺氣的宣降肅發。因此小兒發熱使用瀉下法,宜盡早使用。但嬰幼兒畢竟臟腑嬌嫩,因此瀉下要適當佐用,且中病即止,不宜重用,以“得便”為度。而且小兒外感發熱用瀉下之法,意在清泄里熱,也不必拘泥于“得便”與否。這在臨床也得到證實,臨床大多數患兒服藥后多數并無明顯的腹瀉表現。小兒臟腑雖然嬌嫩,但是稚陽稚陰,易損也易復,若無外邪滋擾,恢復平衡很快,所以若無特殊情況,一般外感不必用調補法,瀉下之意實為祛邪,正所謂祛邪即是扶正。大黃經酒制后,借酒上行,藥性緩和,上可清肺熱,中可清泄胃腑積熱,又有消食導滯之功,用于小兒肺胃積熱外感發熱尤為適宜。
近年中醫藥在兒科尤其是嬰幼兒疾病中的運用日漸萎縮,這除了因為人們對中醫藥的認識不足外,與中藥服用的特殊性不無關系。小兒用藥貴乎神速,中藥湯劑應以精,簡,便為原則,用藥要藥少而力專,既要提高療效,又要便于服用。臨床用藥亦應分多次服用為宜,一是盡量避免劑量過大導致的不良反應,同時多次服用可使藥物持續充分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