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滋補選進補湯
俗話說“入秋無病三分虛”。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秋涼進補宜先調理脾胃。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湯粥,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湯、瘦肉湯、禽蛋以及山藥、蓮子等。此外,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入湯食補。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秋天以滋陰為主,一方面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保證每天1000毫升的喝水量;第二方面多吃含維生素豐富的水果,如蘋果、雪梨、葡萄等;第三方面要多吃青菜、瓜果類蔬菜。這三方面都是平時要注意的,針對秋天干燥的空氣,可以多吃些玉米,玉米對口腔潰瘍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還有就是多煲些滋陰的湯水,烏雞、兔子、鴿子、鴨子加放一些百合、蓮子、沙參等中藥材就最好不過了。在秋天小孩和老人家也可以適當地喝些湯水補一下,但急性肝炎者就不適合進補了。
脾虛的人: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不妨適度喝些健脾和胃的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粥、山藥湯、豇豆湯、小米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喝粥還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或做湯食用,療效非常好。
胃火旺盛的人:平時喜歡吃辛辣、油膩食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吃些些苦瓜湯、黃瓜湯、冬瓜湯、苦菜湯、苦丁茶等,等胃火消退后再進補。
老年人及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羹、白蘿卜湯等消食、健脾、和胃的湯粥。
另外秋季進補不能亂來,立秋一到,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的身體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情況。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進補雖然是十分必要的,但進補不可以亂補,應注意避免以下問題:
1、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過多的食用雞湯或肉湯,血中膽固醇會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忌虛實不分:湯品也需要對癥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3、忌多多益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對的。如過量服用參茸湯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
4、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造成重負。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的病因。
5、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因為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蘿卜湯,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日常的花生湯、紅棗湯、扁豆湯、藕湯等也都是不錯的滋補湯。
制作靚湯也要注意
雖然湯水美味而營養,制作起來也方便,但是廖師傅提醒大家,制作當中有些事項還是要注意。
比如秋季燉湯中,食材制作是很簡單的,但是秋冬進補時往往會搭配一些調養的藥材,比如淮山與枸杞相互搭配具有進補益氣的效果,如果搭配不當,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損傷身體,因此在選擇藥材的時候,最好是了解藥性,甚至要懂一些中醫方面的常識。其次,菌類入湯很鮮美,也非常受人歡迎,但對于各種菌類一定要有清晰的了解,因為食用或處理不當,很容易出現中毒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