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冬季養腎
冬季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由于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跟人的骨骼血液、皮膚乃至牙齒、耳朵都有莫大的關系。
腎藏精
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精有精華之意,指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腎所藏的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所以說“腎為先天之本”,有賴于后天之精的不斷充實壯大。“后天之精”來源于攝入的飲食,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營養,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經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于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所以腎精的盛衰對各臟腑的功能都有影響。
腎所藏之精化生為腎氣,腎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比如,人七八歲時,腎氣逐漸充盛,所以有換齒長發的變化;到青春期,腎氣充盛,男子就能產生精子,女子開始排卵,出現月經,性機能也逐漸成熟,有生殖能力;到老年,腎氣漸衰,性機能和生殖能力也隨之逐漸減退而消失。
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具有濡養、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液輸布全身;二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后的濁液排出體外。而水液代謝過程的實現,主要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腎有司開闔的作用。開,則水液得以排出;闔,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潴留。如果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闔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闔多開少,則出現尿少、水腫;開多闔少,則尿多、尿頻。
腎為先天之本,有的人生活中注意保養,損耗不大,衰敗的情況比較輕,有的人年輕時損耗比較大,到老時則比同齡人衰敗嚴重。所以說,養生要從年輕時做起。
腎主納氣
納是收納、攝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正常交換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所以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腎虛不能納氣,會出現呼多吸少,吸氣困難,一動就喘得厲害等癥狀。
腎開竅于耳及二陰
耳的聽覺功能依賴于腎精的充養。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腎精不足,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
二陰是前陰與后陰的總稱。前陰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貯存和排泄雖為膀胱的功能,但須依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因此,尿頻、遺尿或尿少、尿閉多與腎的功能失常有關。后陰指肛門。糞便的排泄雖由大腸所主,但中醫認為與腎也有關系。如腎陰不足會導致腸液枯竭而便秘。
腎在體為骨 其華在發
腎藏精,精能生髓,髓藏在骨腔中以營養骨骼,所以說“腎主骨”,“腎生骨髓”。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分滋養,則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不足,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骼軟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臨床常見的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
牙齒與骨一樣,也是由腎精所充養,所以說“齒為骨之余”。如果孩子牙齒生長遲緩、成人牙齒松動或早期脫落,中醫認為均由腎精不足導致。
頭發的營養雖源于血,但其生機卻根源于腎。頭發的生長與脫落過程反映了腎中精氣的盛衰。腎氣盛的人頭發茂密有光澤,腎氣不足的人頭發易脫落、干枯、變白。頭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除了與腎中精氣的盛衰有關外,還與人體氣血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
系。老年人由于體內氣血不足、腎精虧虛,常出現的現象,這是人體生、長、壯、老的客觀規律。而年輕人就不僅影響整體形象,還可能是體內發生腎虛、血虛的一個信號,而這些問題與主食攝入不足有密切關系。
中醫認為,五谷可以補腎,腎氣盛而頭發多。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五谷為充、五果為養”,也就是說人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水果蔬菜。然而,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現代城市人的主食消費量越來越少,已有不足之勢。這給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隱患。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每個健康成年人每日糧食的攝入量以400克左右為宜,最少不能低于300克。即使在減肥期間也不能不吃主食。
適當攝入一些益腎、養血、生發的食物,對養發很重要。如芝麻、核桃仁、桂圓肉、大棗等,對防治大有裨益。經常吃一些有益于養發烏發的食物,如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海產品、雞蛋等,可以增加合成黑色素的原料。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頭發生長和健美所需要的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