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秋季開出冬季進補方
一50歲主婦訴臉部潮熱、汗出和煩躁,說去年冬至日去滬上一家有名氣的中醫門診部,欲請名老教授開進補膏滋藥,可是從早上8點等到下午2點還未輪到她。不甘心浪費一天,就近自行買了一瓶“十全大補膏”湊合,但是吃下來病情并未改善。為了避開冬至進補高峰,秋天是否可以提前配方?最近,在專家門診時,常有類似的發問。就這一問題,我想有必要引說三點。
不能提前開方因為對癥的膏方需要有經驗的中醫師通過對病家的望聞問切,綜合辨證后開出。而人體的情況是動態的,冬天的體癥肯定與秋天的不同,提前開方就是亂了套,顯然不足取。
秋季進補重點10月24日是霜降節氣,意味著目前已進入深秋。燥勝則干,干燥是秋季的主要特點。早秋的秋燥與溫熱結合侵襲人體多見溫燥證,晚秋的秋燥與寒邪結合多見涼燥證。秋燥最易傷肺。秋季屬金,肺在五行中也屬金,故秋季肺氣最旺,又因金克木,肝屬木,故肝氣較弱,所以秋季進補應重在養肺補肝。遵循“燥者潤之”的原則,像桑杏湯和杏蘇散是分別治療“溫燥”和“涼燥”的著名方劑。至于秋季能否服用膏滋藥,也要看各人的體質,因為膏滋藥中還有阿膠等膠劑是否合適的問題,還是請有經驗的中醫師把關為好。
更要重視食補所謂進補就是補充人體的營養物質,可見這是一年四季的任務,且不能以為服用人參、冬蟲夏草,服用有阿膠等的膠劑膏滋藥才算進補。
許多藥物來源于食物,許多食物可當作藥物,此即中醫的“藥食同源”。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性”、甘酸苦辛咸“五味”,而食物也有一定的性味,只是不如藥物那么濃重。要善于將食物與藥物結合食用,即“藥膳”。秋季可以多吃些蘿卜、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慈姑和海帶等滋陰潤燥的蔬菜,可多吃些柚子、檸檬、獼猴桃、生梨、石榴、柑橘、金橘和葡萄等甘酸兼有的水果。因為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可補肝健脾,滋陰養肺。秋燥易傷陰,還應少食辛辣之品。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