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不吃冰箱冷食
從明天起,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俗話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意思就是說,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雖然早晚風涼,但“秋老虎”也會導致氣候忽冷忽熱。專家告誡,在這個多變季節,特別要注意保健養生,否則容易患感冒、發熱等多種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和關節炎等慢性疾病也隨之而來。
不吃冷食多吃熱粥
記者從各大醫院急診處了解到, 往年立秋過后,又是冰箱病的高發季節。不少人因為直接食用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和食物,頻頻引發胃腸炎等急性病。兒童醫院一位醫生說,一位才6歲的孩子過了立秋還每天吃三根雪糕,結果小小年紀胃出血,患上慢性胃病。
市中醫醫院專家、中醫泰斗董廷瑤傳人董幼祺告訴記者,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
專家提醒,秋后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議“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同時,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盡量少吃,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在吃海鮮和燒烤時,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多吃水果防止秋燥
入秋了,天氣涼爽了。但容易口干舌燥、鼻子出血。不少人感到鼻腔似煙道般干燥,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干咳,有時有少量的粘液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秋燥”。
立秋之后,天氣漸涼,天候干燥。人們在夏季過多地流汗之后,身體各組織都水分不足,于是會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唇干、頭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熱、大便干結等秋燥癥的表現。預防秋燥癥,首先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和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
建議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水果可選橙子、檸檬和烏梅等,同時,保持心理愉快,不煩燥。秋天也是鍛煉和增強體質的好季節,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睡時空調吹哪哪病
夏季高溫時,不少人習慣開空調睡覺,外加電扇對著臉部吹,而到秋季,夜晚偏涼,夜間太長時間開空調睡覺,容易受涼氣的侵襲。空調風過多地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第二天極易引發偏頭痛和面癱。
“每年立秋過后,因為仍然長時間過度吹空調、吹電扇,而外出時,又遇到‘秋老虎’高溫,一冷一熱,前來看一夜面癱的病人越來越多。”徐匯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姚永年這樣告訴記者。
專家說,由于“冷風”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收縮狀態,不能充分松弛休息,次日便會感到全身酸痛、困乏無力。如果秋后空調直接吹在腹部上,則會引起腹瀉。因此,立秋以后睡眠時,既要保持空氣清新,也要謹防空調風受冷。
而往年不少人還一過立秋,就開始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中醫專家提醒,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是感冒。過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發季節。同時,立秋過后,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著涼,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傷風感冒。另外,在戶外活動后,要及時擦干汗,穿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