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中的結節、鈣化、囊腫…都代表什么?一文解讀體檢報告里的“高頻詞”~
隨著健康科普的普及,很多人都開始堅持每年做一次體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可是當體檢報告拿在手的時候,復雜的各項指標、專業的醫學術語,讓人看得云里霧里~不少粉絲都紛紛留言咨詢,到底是什么意思?嚴不嚴重?
今天可可為大家盤點了體檢單上的常見、高頻詞匯,解析它們背后的問題。
1
結節
體檢報告上的“結節”不是一種疾病診斷,而是一種影像觀察,是我們身體局部發生了 炎癥或非炎癥,引起了 機體損傷,留下來的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 包塊。它們或大或小,且不能完全排除惡性可能,因此,也要適當提高防備。
常見的結節有以下幾種:
1
肺結節
臨床數據顯示,初次CT檢查發現的肺結節,大約有 80%是良性的,不必過于擔憂,只需定期做好復查。而若有以下特征屬于高危結節,則需考慮切除:
①結節 大小≥8mm; 邊界不清,分葉、毛刺。
②結節形態呈 磨玻璃狀,尤其是伴有實性成分的磨玻璃結節。
③密度不均勻, 實性成分高。
2
甲狀腺結節
據資料顯示,甲狀腺結節中惡性比例大概只有 5-15%左右。若報告單上出現以下字眼,則需當心了:
①實性結節,邊界模糊 ②回聲不均勻 ③沙礫樣(細沙)樣鈣化 ④結節同側的淋巴結有異常表現 ⑤縱橫比≥1。
3
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大多是良性腫瘤, 4%~10%是惡性。但報告上出現以下字眼,也需警惕:
①有微鈣化、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邊緣毛刺征 ②CDFI:內可見血流 ③縱橫徑比值 >1。
即便是良性結節,也無法排除以后是否有惡性可能,因此每年都需復查,觀察其變化。
2
鈣化
鈣化也不是疾病名稱,而是由 疾病引起的一種現象。它可以是 機體代謝后的產物(腎臟鈣化灶);也可以是 組織器官感染發炎后的痕跡(前列腺鈣化灶、肝臟鈣化灶、肺鈣化等);還可能是 腫瘤發展過程中因炎性反應而形成的組織變化(如乳腺鈣化點、甲狀腺鈣化等)。
從鈣化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出,有些鈣化是良性的,不需要擔心。但有些鈣化需要重視,因為與腫瘤有一定的關系。
1
乳腺鈣化
乳腺鈣化也分良、惡性,可以根據其形狀、大小和聚集程度等進行區分。
乳腺 良性鈣化灶通常表現為 散發的、粗大的鈣化灶,有時為 雙側的,或伴有其他良性病變,比如乳腺增生引起的鈣化,這類鈣化一般無需過多擔憂。
惡性鈣化灶的特點:
①針尖狀、小桿狀、分叉狀及泥沙樣鈣化;
②成群無法計數的微小鈣化,且密集分布于某一區域;
③沿乳導管方向, 密集分布的鈣化等。
2
甲狀腺鈣化
甲狀腺癌有50-62.5%會出現鈣化陰影。不同的鈣化特點,惡變的可能性也不同:
①微小、針狀沙粒樣鈣化,惡性的可能性極大,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特征性表現之一,需要活檢明確或手術。
②粗大的鈣化影像中,約有10-20%為癌,其中濾泡狀腺癌所占比例較大。需要注意的是,多發粗大鈣化惡性可能比單發的要大。
③囊實性腫塊實性部分伴鈣化,尤其是囊腫內有實性部分乳頭狀凸起要考慮惡性可能。
3
血管鈣化,慢性或急性病的象征
血管鈣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標志。而若是鈣化斑塊破裂,可導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等問題,因此血管鈣化也成為影響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有動脈鈣化,也需結合進一步檢查,如 CT、血管造影,以判斷其 嚴重程度。
注意:如果是 結節內的鈣化,尤其是結節內的細小鈣化或者微鈣化,一定要進一步檢查,排除腫瘤。
3
囊腫
囊腫一般指的是 有液體存在的腫泡,好發于全身各個部位,肝、腎以及卵巢較常見。而發生部位不同,其危險程度也不一樣。
1
肝囊腫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 良性疾病,全球患病率僅為4.5%~7.0%,其中約95%的人不需要治療!
肝囊腫可分為 寄生蟲性和 非寄生蟲性肝囊腫,前者較為危險,需要進行 抗感染治療;而后者更加常見,多為 先天性發育異常。
無癥狀、不長大、無壓迫情況的肝囊腫,記得 定期檢查就好。如果有 囊腫破裂、囊蒂扭轉、囊內出血等并發癥,或 囊腫巨大壓迫鄰近器官時,需 外科手術治療。
2
腎囊腫
對于腎囊腫,其 大小是治療評判標準。
無癥狀的單純性腎囊腫一般不用治療,但需 6-12個月定期復查;如果 囊腫直徑>5厘米,壓迫周圍組織導致尿路梗阻時,需進行 囊液抽吸術;對于直徑 超過10厘米的囊腫,則需 手術治療。
3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
①生理性囊腫,常與女性的月經生理周期有關,如:卵(濾)泡囊腫、黃體囊腫。
一般來說,生理性囊腫 直徑<5cm,大多數會自行消失,通常 隨訪觀察3個月即可,無需用藥。但若伴隨不適癥狀,則應及時就醫。
②3個月經周期后囊腫仍持續存在,則稱為 病理性囊腫。它又有腫瘤性質和非腫瘤性質之分。
巧克力囊腫是非腫瘤性質的,多數良性,定期隨訪即可;而 囊腺瘤、漿液性腫瘤、卵巢癌屬于腫瘤性質的,應及早治療。
4
“陰性、陽性”或“-、+”
在進行一些病菌或者病癥檢查時,如幽門螺桿菌、尿常規、乙肝五項等,檢查結果一般會用“陰性、陽性”或“-、+”來表示。而這個簡單理解,即為 “有”或“無”的意思。
以幽門螺桿菌為例,其顯示陽性或者有“+”,就代表你被幽門螺桿菌感染。
有些患者會根據自己“+”號數量來判斷自己病情輕重,再決定是否治療。其實這是不對的。
“+”代表的是 幽門螺旋桿菌的活躍程度, 并不能完全體現病情的輕重。沒有不適的可以選擇先不治療或者用藥治療,而以下幾類人群若查出陽性,則最好進一步做胃鏡檢查,看器官組織是否存在病變:
①年齡 超過60歲的人群。
②有 胃疼、胃脹等不適,或者是 特別消瘦、有貧血等癥狀的人,即使是年輕人也要做。
③有 胃癌家族史的。
5
竇性心律不齊、早搏
做了心電圖檢查后,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輕人都出現了竇性心律不齊、早搏。這是有心臟病嗎?
竇性心律不齊就是心臟不再是有節奏地跳動,而是 時而快時而慢地跳動。
引起竇性心律不齊的原因有很多,如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等情緒可引起呼吸性的竇性心律不齊,好發于青少年及情緒不穩定的人群或上班族;喝了大量咖啡、濃茶;服用一些藥物,比如嗎啡、洋地黃等,也可以引起竇性心律不齊。
若檢查發現有“竇性心律不齊”,但自身 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并且 沒有什么基礎病,就不要過度緊張, 及時調整好生活方式、心態等就好,不需要特殊治療。
但若是 本身有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瓣膜病、心衰等 心臟病的,需進一步檢查。
早搏是指原先規則的心臟跳動,忽然呈現 提早的心跳。同樣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等均可引起早搏,一般無需過于擔心。
但若是早搏頻發, 伴有胸悶、氣短或本身患有其他心臟疾病,則需要及時到 心臟內科進行評估。
6
腫瘤標記物升高
腫瘤標志物是指在腫瘤出現和生長的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者是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一類物質, 與腫瘤具有相關性。
不過當機體 在特殊時期或存在炎癥、一些慢性疾病發作時, 腫瘤標志物也可能升高。像甲胎蛋白(AFP)通常認為與肝癌相關,但孕期女性檢測時數值也會升高。
所以 腫瘤標志物升高≠一定患了惡性腫瘤,需要復查、追蹤觀察或進一步做相關檢查來確診病癥。
還要注意的是, 腫瘤標志物不升高,也 并不表明一定沒有患惡性腫瘤。因為若腫瘤較小,或腫瘤組織表面被封閉等,也可能導致腫瘤標志物水平升高不明顯。這點癌癥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 體檢報告單拿到后,最好去咨詢一下醫生,尤其是指標有異樣的、有家族史、某些高危風險等人群。
大醫生健康購
- 標簽:最新好看電影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