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里的鈣跑錯了地方,可能讓血管變硬、肝膽結石、關節(jié)疼痛!出現4個征兆別大意
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我們每天都要攝入800毫克的鈣,才能保障我們的骨骼質量。然而,鈣也并非都是安全的,一旦它跑錯了地方,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擾。
案例
52歲的李女士肩膀疼了很久,她以為是肩周炎,就一直貼膏藥緩解,然而3個月前忽然加重,甚至疼到失眠:“就像有幾萬只螞蟻在啃!”最終醫(yī)生診斷是鈣化性肌腱炎,通過手術取出了她肩關節(jié)內一條長長的鈣鹽結晶體,才終于止住了疼痛。
鈣為什么會“不聽話”地沉積在關節(jié)處呢?除了關節(jié),還有哪些地方容易被鈣占領?又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馬上可可一一為你解答。
1
身體里這些鈣跑錯了地方!
鈣含量只占人體重量的1.5%,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和鈣相關的疾病也不少。有4個地方,常常能發(fā)現“跑錯”的鈣。
1
關節(jié)增生鈣:肌腱破裂
當人體骨骼老化、骨密度下降時,關節(jié)就容易變得松動,不斷地與肌腱摩擦,刺激鈣鹽沉積形成鈣質增生。由于增生組織大多形狀尖銳、表面不光滑,因此容易磨損肌腱,誘發(fā)鈣化性肌腱炎。
鈣化性肌腱炎通常伴隨著肌腱退變、纖維組織骨性轉化,簡單來說就是肌腱、軟骨逐漸鈣化,直到多余的鈣鹽被吸收才可能恢復。這一過程常常引發(fā)劇烈疼痛,后期如果鈣鹽不能自行吸收,還可能造成肌腱破裂。
鈣化性肌腱炎最常發(fā)生在肩關節(jié),臨床數據顯示,10個肩痛女性患者中,可能就有1人患上鈣化性肌腱炎,還極易與肩周炎混淆。另外,40~50歲的常年運動者、糖尿病患者也是高發(fā)人群。
【癥狀提示】患肢無力、抬舉困難、活動受限,夜間常被痛醒,休息后可緩解。通常,疼痛出現后1~4周有望自愈,無法自愈者需及時治療。
2
血管沉積鈣:心血管疾病
血管鈣化又稱營養(yǎng)障礙性鈣化,通常繼發(fā)于動脈粥樣硬化。當血管中出現斑塊后,部分斑塊內容易發(fā)生蛋白誘導,促使鈣、磷沉積,最終可導致血管鈣化并發(fā)生梗塞。
動脈鈣化也被認為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高危因素,80%的血管損傷和9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血管鈣化。還有研究表明,血管鈣化意味著心血管疾病10年內發(fā)作風險升高,還會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風險。
【癥狀提示】動脈鈣化堵塞末梢血管時,往往會導致局部缺血,表現為指甲變厚變脆,顏色變?yōu)榛野住迭S或青紫。
3
肝膽鈣結石:膽管梗塞
20~50歲的人群肝內常常出現0.5cm左右的鈣化灶,這可能是細胞代謝、炎癥感染痊愈后留下的瘢痕,就好像皮膚上的痣一樣,通常不需要治療。
但如果發(fā)生了 鈣磷代謝紊亂,血液中游離鈣增多,就可能促使更多的膽紅素鈣或碳酸鈣 在肝內外的膽管中形成結石,嚴重時可能造成膽管梗塞、膽汁反流、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膽道出血等。
此外,大腸癌、胃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腫瘤轉移到肝臟內部時,也可能形成不規(guī)則的鈣化灶;肝臟寄生蟲病也容易形成大量的鈣化病灶,要注意排查。
【癥狀提示】有不明原因的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腹部B超顯示有肝內膽管有串珠樣鈣化灶,且伴隨有膽管擴張,可能存在結石;CT檢查能更加清晰地分辨是否為異常鈣化灶。
4
腎臟鈣沉積:泌尿結石
當血液中的鈣保持在較高水平時,腎臟代謝鈣的負擔加重,更多的鈣鹽將沉積在腎實質組織內,易引起腎功能衰退,產生泌尿系統(tǒng)結石等。經臨床觀察發(fā)現, 含鈣結石是泌尿系結石中最常見的結石類型,約占全部泌尿系結石的70%~80%, 20~50歲人群高發(fā)。
【癥狀提示】平時沒有癥狀,但在劇烈運動、勞動或長途乘車后可能突然出現一側腰部絞痛,伴隨有腹脹、惡心、血尿、排尿困難、排尿疼痛等癥狀。
2
3個原因造成鈣異常
通常情況下,人體內99%的鈣都待在骨骼和牙齒中,為什么還會“跑錯地方”呢?其實,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對鈣的掌控力是在逐漸下降的,一旦達成以下3個條件,就容易造成鈣異常。
1
鈣含量普遍不足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補鈣,但據國際骨質疏松癥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每天從膳食中獲取的鈣僅有約339毫克,還不足推薦量800毫克的一半,攝入鈣不足是普遍現象。
不僅如此,多數人補鈣效率也很低。鈣主要由腸道吸收,但年紀越大的人腸道吸收功能越差,以致于服用鈣片吸收率可能也不到20%,更何況人們在日常補鈣中還存在著諸多誤區(qū)。
2
血鈣、骨鈣失衡
45歲以后,體內大量的鈣營養(yǎng)被消耗,再加上補鈣不足,就容易導致血鈣下降。雖然血液中的游離鈣只占比不到0.1%,可一旦血鈣缺乏,就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它會釋放出大量骨骼中的鈣來補充血鈣,因此導致骨密度下降。
在這一過程中,大量釋放出的游離鈣容易在大骨節(jié)邊緣發(fā)生異位沉積,也就是骨質增生。可以說,骨質增生反而是身體缺鈣的一種表現。
3
鈣磷代謝紊亂
當長期缺鈣、血鈣骨鈣失衡相繼發(fā)生之后,人體內鈣磷代謝也會受到不利影響。血鈣升高時腸道內鈣濃度增加,會妨礙磷的吸收,磷含量下降時,多余的鈣就無法沉積成骨鹽來補充骨骼,只能繼續(xù)游離,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
強健骨鈣用3招
鎖住鈣營養(yǎng)
鈣享有“生命元素”之稱,自20歲起,骨質密度就開始緩慢減少,30歲以后減速逐漸加快,因此一旦確定缺鈣,就要趁早補鈣。
1
優(yōu)質鈣來源
牛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和蛋白,鈣磷含量為2:1,因此吸收率高于其它普通鈣,高達62%~70%,是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的2.5倍,是乳酸鈣的1.75倍,是貝類鈣的5.5倍。
注意,分次補比一次大劑量補效果好,每次補鈣量不超過200毫克為宜,建議每人每天飲用250毫升牛奶或酸奶。
2
強化骨鈣吸收
維生素D能促進鈣向骨鈣轉化,因此補鈣必須同時補充維生素D。牛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因此光喝牛奶的話健骨效果不佳。根據中國部分居民血液中的25-(OH)D3水平檢測發(fā)現,約60%以上的居民缺乏維生素D,只有約6%的人群達到優(yōu)秀。
維生素D主要依靠自身合成,建議在每天上午8~10點或下午3~5點時曬30分鐘左右的太陽。一些食品中目前已經加入了維生素D添加劑,可適當食用。而骨質疏松癥患者則需要專門服用藥物補充。
3
“黃金搭檔”維生素K2
維生素K2在過去提及較少,常被大家忽視,但它其實十分重要。維生素K2能活化骨鈣素,把補進來的鈣“抓進”骨骼中。如果缺乏維生素K2,骨鈣素就不能被激活,多余的鈣容易引起血鈣升高。
富含維生素K2的食物主要有納豆、乳制品、蛋白質和綠葉菜等。
這些被你丟掉的果蔬籽,醫(yī)生把它當“寶貝”!護血管、調臟器,還美容養(yǎng)顏~
七個不經意的小習慣,讓衛(wèi)生間成為“意外高發(fā)區(qū)”!看看你做過嗎?
- 標簽:妃本無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