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職業月入3萬!《成都市新職業人群發展報告2019》發布
研討會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3日訊(記者 李慧穎)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加速演進,新經濟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組織層出不窮,促使大數據架構師、網約車司機、漢服造型師等新職業不斷催生涌現。
12月23日,成都市新職業人群發展報告研討會舉行。會上,58同城招聘研究院與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成都市新職業人群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近年來,成都市以融合創新為重點,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促使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迅速形成生態。同時,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職業從業者涌入成都就業。
報告依托大數據技術對智聯、58同城等多個招聘網站新職業招聘數據進行爬取,取得北京、成都等19個樣本城市(4個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300多萬條采集數據樣本,同時收集6000多份調研問卷數據,深入成都天府新谷、孵化園等園區開展實地訪談,基于即時大樣本數據,對成都新職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研究,從生產技術與生活服務兩大領域整理出59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職業,形成一幅成都新職業人群的整體情況畫像。其中,生產技術類涉及8個行業,28個新職業崗位;生活服務類涉及11個行業,31個新職業崗位。
《報告》顯示,從2013年以來,成都新職業從業者需求量呈現跨越式增長的態勢,2016年新職業從業者需求量僅10萬,2017年突破30萬量級,2019年已突破45萬,未來也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
目前,成都新職業人群總體規模排名全國第三,居于北京、上海之后。占比在10%左右的北京、上海,屬于第一梯隊。占比5%-10%的成都、廣州、杭州、武漢、南京、西安屬于第二梯隊。其余城市屬于第三梯隊。
從趨勢來看,2017年成都生產技術類新職業以高于2016年3倍的速度增長,出現了人工智能工程師等6類職業;生產性服務業以1.78倍的增速增長,新增了短視頻運營等4類職業。隨著成都市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新職業從業者需求也將呈現跨越式增長態勢。
調查顯示,成都新職業人群分布較為集中,生活服務類新職業人群占比近90%,主要集中在出行、醫美麗人、健康、餐飲、親子等領域。就從業規模而言,成都生活服務類新職業從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占到19個樣本城市生活服務類從業者總量的12.9%,廣州(12.4%)、上海(11.3%)、北京(10%)緊隨其后。
《報告》分析,作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費中心,成都新消費正加速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出行、醫美麗人、健康、餐飲等生活服務行業快速發展。政府率先出臺促進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政策,為生活服務類新職業從業者提供社會保障,成為人們全心投入服務行業的一大助力。
由于成都私家車保有量全國第2、網約車包容度指數排名第1,出臺了支持網約車發展的《關于推進共享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服務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動出行行業規模占比高達25.7%。
另外,在生產技術類方面,成都大數據工程行業發展明顯領先于其他行業,從業者規模占總體新職業人群近6%,超過了生產技術類總體的60%。
《報告》分析,成都大數據工程行業人才的快速聚集,得益于近年來對重點產業戰略布局的調整,即將大數據作為未來產業生態的新極核,支持大數據行業創業,使從業環境得到了大幅優化。
那么成都新職業人群在區域上的分布情況如何?《報告》顯示,目前,中心城區集聚了成都76.5%的新職業從業者。中心城區在實施“中優”戰略后新職業發展迭代升級,生產技術類新職業從業者向新經濟活力區集聚。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總體看來,成都新職業人群以青年從業者為主,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職業從業者涌入成都就業;生產技術類新職業對學歷要求較高,其薪水待遇也非常豐厚,80%達到中等收入標準,21.6%月收入超過1萬,生產技術類月收入超過1萬的人群比例達到了33.2%。
網友們最關心的“硬核”來了,月收入3萬元人群占比最高的行業為醫美麗人、大數據工程、人工智能工程等。職業專業化程度越強,從業者收入越高,如整形醫生、大數據開發工程師等職業月收入通常可達3萬元以上,而門檻較低不需要專業工作經歷的職業,如外賣員、餐飲等收入普遍集中在3000-10000元左右。
此外,成都新職業從業者對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很高,對城市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比較強烈。(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供圖)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