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山踏水,探尋“寶安一大”歷史足跡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深圳市寶安區(qū)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寶安一大”)紀念館參觀的團隊和居民逐漸多了起來。2018年,寶安區(qū)對“寶安一大”紀念館和與其緊鄰的東寶行政督導處紀念館進行了修繕,以更好地紀念寶安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挖掘和傳播紅色文化。
對紀念館的修繕僅僅是“表”,更為重要的“里”工程也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由于多種原因,“寶安一大”的史料挖掘嚴重不足。為落實深圳市區(qū)領導工作批示和區(qū)六屆四次黨代會精神,寶安區(qū)圍繞中共寶安縣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館打造紅色教育陣地,打造紅色旅游,傳承紅色基因,全面發(fā)掘“寶安一大”這段珍貴歷史和寶安黨史。為此,寶安區(qū)委黨校、區(qū)文體旅游局、區(qū)檔案局、燕羅街道等單位于年初聯(lián)合組建課題組,啟動了中共“寶安一大”黨史研究。半年來,課題組深入深圳、東莞、湛江等地,遍尋與“寶安一大”19位黨代表和寶安早期黨組織發(fā)展重要人物有關的人員,走進國家、省、市、區(qū)四級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查閱、分析、整理有關文獻材料,越來越多關于“寶安一大”及寶安早期黨組織發(fā)展的故事一步步呈現(xiàn)出來。
“寶安不僅是深圳的工業(yè)大區(qū),也是深圳紅色文化的起源之地。”寶安區(qū)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胡雨青說,雖然“寶安一大”黨史史料挖掘工作較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很多細節(jié)也難以還原歷史原貌,但通過“寶安一大”黨史研究這一課題,可以喚起全社會對紅色文化的重視與關注,進一步擦亮寶安的紅色文化品牌,把寶安的“紅色遺產(chǎn)”傳承下去。
開展“寶安一大”黨史研究記錄珍貴歷史
1928年2月23日,根據(jù)廣東省委的指示,中共寶安縣委在松崗鎮(zhèn)燕川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9人,這次會議,是大革命時期深圳地區(qū)中共黨組織召開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黨代會,在深圳黨史上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2000年,寶安區(qū)政府對“寶安一大”紀念館舊址按原貌維修,并設“寶安縣革命風云錄”基本陳列展覽,在2001年對外開放。2018年,寶安區(qū)燕羅街道對其進行再次修繕,紀念館舊貌換新顏。
盡管紀念館保存了部分史料,但相較于“寶安一大”及寶安黨組織成立與發(fā)展的歷史意義,現(xiàn)有的史料僅能呈現(xiàn)冰山一角。為了更好地了解、記錄、還原“寶安一大”這段珍貴歷史,弘揚寶安紅色文化,寶安黨校集全校之力啟動了“中共寶安縣‘一大’黨史研究”課題,一方面安排教師到國家、省、市、區(qū)四級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通過查閱、分析、整理有關文獻材料,獲取歷史時期廣東省、寶安縣黨組織及關聯(lián)人物的詳實史料;另一方面,發(fā)動各方社會資源,尋找“寶安一大”參會者的后代或相關人物,通過口述的方法獲取相關史實和資料。
經(jīng)過精細的前期準備,課題組梳理出了30位寶安縣早期黨組織發(fā)展重要人物,其中包括19位“寶安一大”黨代表及11位其他關鍵人物。為了有的放矢地開展調查研究,課題組還確定了“五個一”作為調研的重點方向,即“寶安縣第一名黨員、第一個黨小組組長、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第一任縣委書記、第一位將軍”,開展分組尋訪。
半年來,寶安黨校課題組分組實地走訪調研,與中山、順德東莞、河源、惠州等地的多個黨史辦傾力合作,目前已對13人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多位重點人物研究初見成效
說起“寶安一大”與寶安黨史,繞不開兩個著名的重點人物:寶安黨支部首任書記黃學增及寶安縣第一屆、第三屆縣委書記鄭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