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了再看醫生就晚了!肝癌防治不能只靠“癥狀”報警!
本文專家:梁軍,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腫瘤中心主任, 擅長惡性腫瘤尤其是消化系統腫瘤的綜合及個體化治療
“肝癌的診斷并不難,非常容易在早期發現,難就難在不去檢查,結果一發現即晚期,這也是中國肝癌患者的特點之一,中晚期病患能占到70%~80%。”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腫瘤中心主任梁軍教授在多個場合呼吁,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體驗,再怎么吃保肝、護肝藥物也不如一次體檢,因為體檢是早期發現肝癌的唯一方法。
晚期肝癌才會“喊疼”
疼了再看醫生就晚了!
肝臟是個沉默器官,靠癥狀來預警發現肝癌,病情基本已是中晚期了。因為,肝臟內沒有神經分布,無法感覺到腫瘤刺激引起的疼痛,只有到了晚期,腫瘤長得比較大時,肝包膜受到刺激或壓迫了其周圍的神經才會疼痛。
梁軍教授表示,肝區疼痛、黃疸、腹水是晚期肝癌常見的癥狀,千萬不要等出現這些不適癥狀才去看醫生。事實上,我國的肝癌患者大多是受乙肝病毒感染,之后逐步發展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這是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大約要經歷十幾年的演變,這期間完全有機會進行阻斷,避免發生癌變,甚至是進展到晚期肝癌。
梁軍教授強調,確診的乙肝患者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抗病毒治療,而且要貫穿始終,同時還要定期復查,不要只記得“吃藥”而不“檢查”,一般建議每年1~2次復查。而肝硬化失代償期和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不超過3個月就應該檢查一次;乙肝病毒攜帶者建議半年復查一次;正常人群平時可以定期到醫院進行彩超及甲胎蛋白等檢查。另外,乙肝病毒攜帶者要避免熬夜、勞累、飲酒、濫用藥物等。
晚期肝癌“不好治”
有了免疫治療新武器!
如果在早期發現肝癌,首選根治手術,但是對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無論手術方式如何變換,療效都進入瓶頸,術后復發的幾率也超過50%。即便是被不少人認為可以“除根”的肝移植手術,在梁軍教授看來,肝癌移植后依舊可能出現轉移病灶。因為肝臟血供豐富,在移植前可能已有隱匿的微小病灶,只是藏在血液或是淋巴中,即便移植了新肝臟,這些轉移灶還是存在的,也就容易肝癌復發。
對于難治的晚期肝癌,目前不管是手術、介入、射頻,還是靶向治療,患者的生存獲益都不盡如人意,醫生也很無奈。作為一名內科醫生的梁軍教授也感受到這樣的壓力:“每次講到不能手術的晚期肝癌治療時,我心里都不太舒服,總覺得沒有更好的新進展和大家分享,與此同時其他腫瘤卻不斷有新藥上市, 直到免疫聯合治療的出現,讓我們倍受鼓舞,我們也可以挺直腰桿和大家說,晚期肝癌終于有新療法了,而且還是獲批一線治療, 改變了肝癌內科治療格局。”
梁軍教授所說的一線獲批新療法是阿替利珠單抗(泰圣奇)聯合貝伐珠單抗(“T+A”聯合療法)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優先審評審批,用于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這種創新性的免疫聯合療法,將PD-L1免疫治療藥物和抗血管生成藥物融合在一起使用,前者是提高免疫去殺傷腫瘤,后者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相比傳統療法,“T+A”聯合療法在提高治療有效性的同時,也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根據IMbrave150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T+A”聯合療法可降低死亡風險42%,降低腫瘤進展風險41%,同時使病情客觀緩解率達到了27%,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長, “T+A”也是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用于不可切除肝癌一線治療的免疫聯合療法。
梁軍教授曾用“T+A”聯合療法醫治了一位年齡比較大的肝癌患者,這位患者肝部的腫瘤有15~16cm,身體條件非常差,不僅不能接受手術,患者也拒絕了化療,后來和病人商量決定采用“T+A”聯合療法,兩到三個周期后腫瘤就縮小了一半以上,患者預后很好。如果按照以往的傳統治療理念,這么大的腫瘤,患者的存活率很低。目前,這位患者還經常找梁教授復診、復查,繼續治療。
梁軍教授認為,“T+A”聯合療法對于不可手術切除的晚期肝癌, 不僅僅是多了一種創新的藥物,而且是治療上的策略調整,聯合治療已成為未來趨勢。同時現在更強調個體化治療,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可以免疫+抗血管治療、免疫+化療、免疫+免疫。可以說 免疫聯合治療,讓醫生有了打破晚期肝癌治療瓶頸的“新武器”。只要找到具備免疫治療獲益的優勢人群,患者不僅是生存期有延長,生活質量也有改善。“當然,我們后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還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努力,來使肝癌病人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 標簽:圣誕節是哪一天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