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們給的健康經,值得每個人學習!
健康,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而作為領域的權威專家,院士們給出的健康建議,每個人都要知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保持健康活力得益于“三樂”
保持健康和活力,我覺得得益洪昭光先生所講的“三樂”,即知足常樂,自尋其樂,助人為樂。為別人做點好事兒對自己也是一種享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認為現在積累了較多的經驗,似乎達到了“醫者意也”的境界,看病就是一種享受了。來自各地的病人吃了藥見好,解除了他們的病痛,這些信息對于醫生來說都是一個良性刺激,讓我有了一種成就感,能為他人解決病痛,恢復健康我就感覺到很快樂。
養生保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偉大貢獻。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曾指出:“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而中醫養生學的精髓源于《內經》中所講的“上醫治未病”的理念。
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一個漸進過程,特別是代謝性疾病的并發癥最為典型。這個漸變過程恰恰給了人們一個控制和預防疾病的寶貴時間。比如高血壓是心肌梗塞、腦卒中的最大危險因素。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知道了也不能正確防控治療。
有些人說降壓藥要到血壓升高時再吃。這是不正確的,患了高血壓可以說就是“無期徒刑”須終生服藥,但又不代表必須天天吃藥,高血壓的治療有一個階梯療法,第一個階梯吃一種藥,第二個階梯吃兩種,第三個階梯吃三種;等病情減輕了穩定了后,再逐漸減少,甚至達到一段時間可以間斷服藥,甚至在血壓平穩后間斷停藥。
降壓作用以血壓平穩不要有太大波動為要,當然,改變生活方式、控制情緒也同樣很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
保障身心健康有16個字
“生活規律、適當鍛煉、良好心態、充足睡眠”,我認為這就是保證身體與精神健康的16個字口訣。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羸弱,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全健康狀態。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進的。要做到生理健康就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生活要規律。每天保證7個小時睡眠,早上6:30~7:30之間起床,晚上11:00~12:00之間入眠。如果這種規律打破,就易產生生理的紊亂。
其次,要適度運動。每周運動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半個小時。對于青年人來說,運動要達到中等出汗為宜,對于老年人來說,要達到輕度出汗即可。
第三,要有良好心態。對人包容、關愛,遇事不急,樂見其成、切勿嫉妒他人。
第四,要有良好的睡眠。睡眠質量高且充足,睡眠過多過少都不好。良好的睡眠狀況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基石。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舒緩精神壓力、提高記憶力等。
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午3點以后盡量避免攝入酒精以及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就寢時過飽,晚餐后至少2~3小時再試圖睡覺等。
以我個人為例,即使再忙都會堅持鍛煉,每天走1萬步左右。還會保持規律的睡眠,晚上11點左右就睡覺了。除非特殊情況,吃飯也很規律,盡量均衡飲食,不抽煙不喝酒。
此外,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那就要注意將休息與工作分開,壓力大時要適度休息。同時要與親人、朋友多交流,參加一定的社會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
保護腎臟就是保護生命
腎臟好像人體的污水凈化站,擔負著從血液中過濾、清除有害物質的功能,同時能夠調節體液和礦物質含量,保持人體的水、電解質平衡。腎臟一旦發生故障,就不能清除各種有害物質和多余水分,還會導致大量營養物質流失,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保護腎臟就是保護生命。
一般來說,腎臟病的起病比較隱匿,當腎臟的功能被破壞超過75%時,患者才會出現乏力、惡心、嘔吐、腹脹、厭食、高血壓、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此時再去看病,往往已經到了疾病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種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癥、血脂異常,以及冠心病、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等,再加上老年人常常服用止痛藥、安眠藥、中草藥和保健品等,這些都會對腎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重視健康查體非常重要。
如果年齡超過40歲,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或長期口服解熱鎮痛藥物并伴有系統性疾病,應定期進行腎臟病檢查,包括尿常規、腎功能、超聲等,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平時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運動,適量飲水,不憋尿,飲食勿過咸等,以減輕腎臟負擔。
其次,嚴防感染。細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由尿路上升進入腎臟,導致腎臟感染發病,因此要注意保持會陰部及尿道口的清潔衛生,尤其是女性和兒童。第三,切忌濫用藥。最常見的易對腎臟造成損傷的藥物包括各類止痛藥、感冒藥、某些抗菌素和中草藥等,這些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
大健康時代每個人都不能缺席
今年新冠病毒的疫情不僅測試了我們這樣一家綜合性大醫院的綜合救治水平,也考驗著我們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現在回頭看看,我感覺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人們對健康更加重視了。
我從事的主要是肝癌領域的臨床救治和科學研究。我國每年新發肝癌占全球55%,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國家。而在我國,肝癌在惡性腫瘤發病率中排第四、死亡率為第三,五年生存率14%,術后轉移、復發率則高達60%~70%。
要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早診早治和抗轉移復發是關鍵。然而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別癥狀,約80%的肝癌患者首次診斷時已進入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晚期肝癌患者若是沒有接受治療,五年生存率極低,肝癌的高轉移和復發特性是影響病人長期生存的另一主要原因。
怎么辦呢?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推動早期預防工作,針對有家族史的或者乙肝患者等高危患者等重點人群開展早期預警,通過推進早期篩查、定期體檢等策略,將“重醫療”轉為“重預防”。另一方面,與醫療救治一起“作戰”的是健康科普。
當然,科普最后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重視起自己的健康。在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的幫助下,主動關心起自己的體檢。比如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及甲胎蛋白(AFP)的檢查。即使到了中晚期,也應該積極配合醫生,采用綜合治療策略,提高生存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是大健康時代的一分子,都是公共衛生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
防慢病貴在養成好習慣
我曾經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人體的血管系統猶如河道和垃圾的關系。只要河道順暢,垃圾多點仍能排走,不一定會導致淤積;可河道一旦出現損害,垃圾淤積便極可能發生。一旦把河道完全堵上,結果難以想象。
全身的血管都是相通的,所以最近幾年我提出了泛血管的理念,簡單來說是指人體的血管系統,是動脈、靜脈、淋巴管等構成的一個復雜網絡。泛血管疾病是一組血管系統疾病,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腦、腎、四肢等重要器官。
廣泛的泛血管疾病還包括小、微血管、靜脈以及腫瘤、糖尿病和免疫。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變正如前文所說,是動脈粥樣硬化。因此,運動、飲食等每一個生活細節都不可少。既不能一次用力過猛,也不能疏忽懈怠。
慢病的難點就在于細水長流,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對此,一個新的切口是希望能加強學生健康教育。
我建議在小學,體育教育課融入健康教育課,除體育鍛煉外,也應加入一定課時的健康知識教育,包括健康飲食、用眼健康、疾病科普與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等多個方面。
抓住孩子,就等于抓住一個家庭。加強孩子們的健康教育可以間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健康意識,有助于提升公眾健康素養。
我們醫生不僅要看病救人,而且要擅長科普,特別是能夠深入到學校,給孩子們多上上科普健康課,幫助他們學習健康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
和病人同“肝”共苦
俗話說“心肝寶貝”,一位德國專家曾說,人的生命在于兩個器官,一個是心臟,一個是肝臟。肝臟是人體內的“化工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肝臟具有代謝、分泌膽汁、儲藏糖原、解毒、造血、凝血等諸多功能,其再生能力很強,把健康的肝臟切掉80%,仍然可以恢復到原來的體積,但如果肝臟生了病,就失去了再生能力。
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像之前著名的“暴走媽媽”,就是為了兒子在短時間內逆轉了脂肪肝。但一旦脂肪肝發展成肝硬化,就不再可逆,并且會影響肝功能,因此一定要及時控制。
治療脂肪肝,不要總想著通過藥物,還是要“管住嘴,邁開腿”,平時注意多控制飲食,多吃點蔬菜水果,少吃點碳水化合物,適當地運動,這是預防以及治療脂肪肝最好的辦法。
雖然肝臟對人體意義非凡,但很多病人對這個重要器官并不了解,也不注重養護,中國被肝炎感染過的患者約有1億人,這時候科普就顯得尤為重要。
8月27日,“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漢揭牌,工作室計劃在一年內,邀請嘉賓進行健康科普“云”課堂,用權威的醫學理念傳遞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要重視科普,醫生對待病人要有同理心,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看診的時候,摸一摸患處,用聽診器聽一聽,病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病人不是按書上去生病,多問、多思、多印證,才能少走彎路,只有想病人所想,才能真正幫助病人解決問題。
本文首發于2020-09-18健康時報《院士眼中的健康經》,記者林敬、王振雅、劉玫妍、尹薇、齊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齊璐璐
本文編輯:張萌 審稿主任:楊小明
- 標簽:龍的成語大全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