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錢袋子"鼓了!簡陽民和村"甜蜜產業"鋪就致富路

四川省農科院專家為民和村村民培訓桃樹管理

秦長樹精心修剪樹枝
從成安渝下高速后,穿過施家鎮,在鄉村道路上行駛半個小時后,記者近日再次驅車來到民和村。
車剛停到村委會廣場上,半年未見的“老熟人”秦長樹就熱情地迎了上來,“歡迎你們,又來幫我們宣傳陽春玉桃,去年讓我們的水蜜桃賣了個好價錢。”秦長樹興致勃勃地跟記者拉起了家常,說話時眼里透著光,神采飛揚。
“今年是水蜜桃掛果第3年了,進入盛果期,搞得好的話,收入還能再翻一番。”秦長樹掰著手指頭細數道,陽春玉桃現在已經有名氣了,有龍泉驛區扶貧辦幫扶組的銷售渠道托底,今年村里又開通了電商平臺,銷路不愁。對他而言,只要做好桃林管理,讓他家果園里的水蜜桃能夠豐產,品質能夠升級就行了,這些終歸都是技術活,所以上個月省農科院的專家又來授課的時候,他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讓學到的知識入腦入心。
一陣寒暄過后,秦長樹就帶著記者去他的果園里“巡山”。
3年種桃
貧困戶變身“土專家”
行走在山間小路上,秦長樹步履輕盈。記者緊跟著他的節奏,三步并作兩步,5分鐘過后,一起到達了他家的果園。
冬天,桃樹變得光禿禿的,樹干上的白色石灰,一看成色,應該是剛刷新不久。“冬至過后,才刷的,省農科院的專家說刷上一層白石灰,既能防蟲害,桃樹還能抗凍。”秦長樹解釋起來頭頭是道。
說完,他拿起剪刀,傾身向前,一頭鉆進了果園。這幾年來對這片桃林的精耕細作,讓他對這些樹枝的造型“改造”起來非常熟練,咔嚓咔嚓幾下,桃樹上的枝丫就一根根掉在地上。記者隨手撿起掉落在地上的樹枝,看著上面已經露頭的花苞,直嘆可惜。“嘿嘿,千萬不要可惜,現在舍不得,等到開花、授粉、結果的時候就要后悔。”秦長樹向記者進行科普:“像這些長在枝干下方位置的樹枝屬于下背枝,要果斷修剪掉,它長在這個位置,以后結出來的果子曬不到太陽,會直接影響桃子的品質。”“生長太密集的枝條也要疏除,才能有空間讓桃子長得更大,品質更優。”“這才是科學種植,這些知識都是省農科院的‘桃’博士到村子里來教我們的。”
“技術能致富,光這片桃林,去年就讓我掙了2萬多元。”說起這片果園,秦長樹眉開眼笑,眼睛里透著興奮的光。“多虧龍泉驛區幫扶隊,他們不僅幫著我們種桃樹,還請了省農科院園藝所的專家手把手地教我們,桃子的品質一年比一年好,賣相好,價格也高了一大截。”秦長樹告訴記者,對口幫扶單位龍泉驛區請來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帶來了獲市場好評的“春美”和“春雪”兩個品種,同時,還手把手地給村民培訓果樹管理。一改過去粗放生長的模式,現在民和村的桃樹不僅樹形大,還掛果多、品質好。
4筆收入
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在果園里繞了一圈,記者發現,按照標準,經過專家指點,秦長樹家的果園里,株距1.5米—2米,行距4米—5米,一畝地里不多不少種了55棵桃樹,他家7畝地里一共385棵桃樹,現在的造型全是標準的“Y”字形。
“他現在種桃樹的技術好得很,光靠這門手藝,都能賺不少錢。”眼看村支書龍承均就要曬他的“家底”,秦長樹自己就竹筒里倒豆子,跟記者講述了他上個月用電動剪刀為村集體桃林修枝、鋤草的事兒,一個星期他就掙了2000元勞務費。
除了在村里掙勞務費,秦長樹的生意經還拓展到其他領域。都是知根知底的老熟人,他毫不保留地向記者透露他現在的4筆收入來源——提供技術有償服務、賣桃子、土地流轉、合作社分紅。
他把自己家里的3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然后整合了自己外出務工兄弟家的土地種植水蜜桃,現在,他家的果園面積已經拓展到了7畝。去年,他家種的500多斤陽春玉桃5月中旬上市,不出半個月,就被南充、重慶等地的客商搶購一空。
不僅如此,他還有個更洋氣的身份——合作社股東。3年前,民和村水蜜桃基地建設之初,民和村成立了簡陽市平息鄉觀音井果蔬專業合作社,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以1000元現金,入股了合作社。雖然至今沒有分紅,但據他在村上探聽回來的消息,隨著陽春玉桃的暢銷,合作社已經開始盈利了,分紅指日可待。
“2017年種下桃樹,2018年桃樹掛果,今年即將迎來盛果期,產量翻番,銷路好,收入肯定也要翻番。”秦長樹越說越興奮,記者也忍不住為他豎起了大拇指——這哪里還是幾年前我在危房里見到的那個人,現在的他是“技術員”、是“包工頭”、是“包租公”、是股東,頂著這些光環的秦長樹早已經脫胎換骨了。
5條路徑
暢通水蜜桃銷售渠道
在民和村,靠產業扶貧脫胎換骨的豈止一個秦長樹。“這幾年,我們村不僅摘了‘帽’脫了貧,大家在致富的路上蹄疾步穩。”民和村黨支部書記龍承均告訴記者,像秦長樹這樣,嘗到了水蜜桃甜頭的村民,在民和村實現了全覆蓋,從最初的一家2畝地“試驗田”,到現在最多20畝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戶,大有人在。如今,民和村水蜜桃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畝。
如何銷售水蜜桃,是民和村面臨的一個通關考驗。從2018年的半個月賣光,到2019年的“一果難求”,民和村這一關過得很穩也很準。但今年,民和村的水蜜桃銷售還能像前兩年那樣成功嗎?
“在龍泉驛區扶貧辦簡陽幫扶組的指導下,我們特別優選了超早熟品種,正好與周邊的水蜜桃錯峰上市,光這一點就讓我們的銷售搶占了先機。在基地建立之初,我們用了3年的時間塑造‘陽春玉桃’這個品牌,去年桃子上市,開始有經銷商通過廣告牌找上門來,現在‘陽春玉桃’在業界既有名氣,又有口碑。去年底,我們自己的電商平臺已經搭建好了,今年,在有龍泉驛銷售渠道托底的情況下,我們準備試水電商平臺。”
“你看,這就是我們自己建的陽春玉桃電商網站。”網站創建人是民和村第一書記蔣偉,他在電腦上向記者展示的正是民和村寄予厚望的銷售路徑之一——在網站的電商入口板塊,民和村面向全國從事水蜜桃銷售的水果銷售公司、電商商家招商。
“通過優選品種錯峰上市、塑造水蜜桃品牌、拓展電商平臺、利用節會推廣以及媒體宣傳,5種途徑暢通水蜜桃銷售渠道。”采訪快結束的時候,村支書龍承均盛情邀請記者參加今年3月份的桃花節,屆時,成都農產品市場協會等多家大中型水蜜桃經銷商將參與桃花節集會以及現場品鑒會等活動,對接民和村的產品。
小檔案
民和村位于簡陽市施家鎮平息區域的東南部,離簡陽城區40公里,面積1.89平方公里,耕地1393畝。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91戶、815人。因道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滯后等原因,民和村于2014年被定為省級貧困村,有省定貧困戶55戶、153人。在全體幫扶單位和幫扶人員的共同幫助下,2016年底通過省級脫貧攻堅驗收,實現了村摘帽,戶脫貧。
經過3年多的脫貧攻堅,民和村的住房、基礎設施和產業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產業發展方面,種植“春雪”“春美”優質水蜜桃1000畝,形成“陽春玉桃”產業基地,同時成立了觀音井果蔬專業合作社,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培養了1支由12人組成的種植技術服務隊伍。2019年預計全村人均收入將達到13913元,其中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2860元。
記者手記
產業扶貧 走對路民才富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產業項目好不好,得讓脫貧實效說話,讓貧困戶說了算。
一場脫貧致富攻堅戰,讓對口幫扶單位龍泉驛區扶貧辦簡陽幫扶組,為民和村帶來了水蜜桃產業。3年時間,民和村的變化翻天覆地:從最開始的一畝三分地的“試水”,到如今3畝、5畝、15畝種植面積的“擴容”;從第一年掛果半個月時間的“清倉”,到第二年掛果“一果難求”……他們用事實證明了此次產業扶貧思路的正確性。
走對了路,村民才能致富。今天的民和村,由于選擇正確的產業方向,走出了一條健全的可持續致富路,這樣的產業扶貧才能真正變“輸血”為“造血”,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精準扶貧的路上,灑下的是辛勤的汗水,留下的是進取的身影,刻下的是奮斗的印記,幸福的是脫貧了的群眾……
本報記者 粟新林 文/圖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