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項目主體工程完工 預計今年內建成投用
記者昨日從成都天府新區獲悉,歷經457天緊鑼密鼓地施工,省、市重點工程,成都天府新區標志性建筑——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完工,即將進入內部裝修,預計今年內投入使用。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又稱“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二期”,位于天府新區中央商務區,占地面積約165畝,總建筑面積約33萬平方米,擁有1個約10000平方米(可承載5500人)和1個約5500平方米(可承載3000人)的大會議廳,另有中小型會議場所20余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建成后,將與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共同組成中西部最大的集會議、展覽、餐飲、酒店、商務配套為一體的會議會展綜合體。
設計
“天府之檐”彰顯巴蜀韻味
按照“具備大型國際商務會議、國家級國事活動整體接待和服務能力,預留國家主場外交活動承載地”的項目定位,2017年11月,成都天府新區啟動天府國際會議中心建筑設計方案全球征集工作,吸引了6家國際知名設計機構參與征集。
2018年3月,最終確定了由國際知名設計大師湯樺設計的“構建安靜的水平線——‘天府之檐’”設計方案。在此期間,成都天府新區還邀請國內色彩、聲光、竹文化、竹種植、景觀等方面的近20名專家,以及湯樺建筑設計事務所等近10家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參與項目設計,高起點高標準全方位打造國際一流商務會議中心。
為彰顯巴蜀韻味,項目在建筑設計上,通過構建一段極致安靜的水平線,向成都平原致敬。建筑沿秦皇湖東側展開,建構了一條長達430米、水平延伸的超尺度空間,同時與CBD中心一帶一路大廈,形成“橫縱”的鮮明對比,重新定義成都天府新區橫縱坐標。
特別是會議中心的前廳木結構檐廊高24米,柱跨寬16米,為鋼木混合結構長廊,其中,膠合木用量超過4500立方米,為亞洲最大單體木結構建筑。借鑒傳統建筑中抬梁式木結構、明堂、制式等設計理念和元素,采用抬梁式構架,端頭出挑,展露木結構榫卯構件,再現中國傳統建筑精髓。“這也是‘天府之檐’這個名字的由來,天府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天府新區,一層是天府之國。”天府國際會議中心工程建設總指揮尤曉勇介紹。
此外,在景觀設計上,以天府大美風貌為原型,引入川西林盤、錦江水韻、成都院子、成都壩子等地理人文風光意境,用“造園借景”的手法塑造相互交融的空間特質;在文化表達上,突出成都地域文化特征,從時間維度深入挖掘川蜀特色、成都元素,同時深度提煉天府“三九大”文化、金沙古蜀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和蜀繡、竹、木、芙蓉等文化,并運用“文化+科技”的方式進行展現,體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科技感、時尚感。
“設計之初,我們就希望打造展示成都精神、彰顯歷史文化、體現時代特色的國際會議會展標志性建筑。” 尤曉勇說,未來,天府國際會議中心將成為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對加快打造國際會展中心,助力成都更好發揮“五中心一樞紐”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施工
大量科技手段縮短工期
據介紹,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從2018年10月1日全面開工建設到主體工程完成,歷時整整457天。面對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的實際情況,項目團隊和一線工人堅守崗位。同時在建設過程中投入大量科技手段,通過全過程BIM應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統、CADWORK三維建模軟件、“分段地面拼裝+高空對接+累積滑移”施工方法、數字化機電集中加工、大批量采用GRC板安裝等技術手段,不斷縮短施工工期。
“速度雖快,但我們更要精益求精。”尤曉勇介紹,為了抓項目質量,整個項目部都在跟材料、工藝、設計等“較勁”。
拿最大的亮點“天府之檐”來說,為了將設計師的理念完全實現,項目部輾轉了全國10余個膠合木工廠,考察100余種膠合木,最終遠赴黑龍江漠河,在零下25℃的天氣下,尋找到最為合適的膠合木材料。此外,為精選竹子的品種,學習種植經驗,項目部多次拜訪成都望江公園,確定竹子種類10余種。
“‘較勁’的同時,這個項目也留下了很多令人自豪的‘成績’。”據中建三局國會項目生產經理李敬明介紹,在天府國際會議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累計完成37萬方土方清底,打下2324根預應力管樁,澆筑混凝土10萬方,使用鋼材2.1萬噸。
“截至目前,項目屋面工程、前廳鋼結構、二次結構、機電及設備安裝、幕墻工程、膠合木工程、景觀工程等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將進入裝飾裝修階段。” 李敬明說,項目還邀請曾主持杭州G20主會場設計的團隊對本項目進行裝修設計,形成以“世界水準、大國風范、川蜀特色、成都元素”為理念的室內精裝修概念設計方案,并將按照該方案進行裝修施工,預計2020年內建成投用。
本報記者 曹凘源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