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守芝:和死神搶人不手軟,為大眾護航不辭苦
1月27日,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以來,付守芝帶領急診科和重癥醫學科的團隊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斗中。雖然她的團隊久經沙場,并創下許多生命奇跡,但阻擊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還是第一次。付守芝對她的團隊鼓氣,“雖然新冠病毒人類未知,但是我們能用已知的醫療技能和知識應對,并且保護自己。”在她的鼓勵下,團隊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
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癥患者的死亡率是付守芝始終追逐的目標,她帶領團隊的醫護人員,同上海援鄂第二批醫療隊精誠合作,聯合提出了重癥患者救治的“一人一策”個體診療方案,采取分組包干、多學科會診等方式,優化治療方案。截止到2月29日,已接診70多名重癥、危重癥患者,出院及治療好轉轉至普通病房的患者約40余人,基本達到有效救治危重癥患者,降低病亡率的階段性目標。
她先后榮獲“武漢市巾幗建功先進個人”、“中國衛生應急醫學突出貢獻獎”、武漢市第五屆“我心目中的好醫生”、第三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中,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第三黨總支書記,光谷院區急診科和重癥醫學科主任付守芝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志,帶著戰友們始終奔波在挽救生命的路上。
沖鋒重癥前沿排頭兵
疫情發生后,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成為全市第二批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付守芝迅速帶領急診科和重癥醫學科全體醫護人員迅速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她為團隊打氣:“雖然新冠病毒人類未知,但是我們能用已知的醫療技能和知識應對!痹谒墓膭钕,團隊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
付守芝醫術精湛,對待病人認真負責。2月5日,畏寒發熱多天、體溫高達39.8℃的李先生入住重癥醫學科病房后呼吸困難持續加重,氧飽和度掉到了50左右,隨時可能出現呼吸衰竭,命懸一線。付守芝為他緊急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病人暫時脫離危險。經會診,病人患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需采取俯臥位機械通氣治療,即讓患者“趴著”通氣治療。病人體重達75公斤,并帶有氣管插管、食管及各類引流管,翻身難度極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保證病人安全,付守芝不僅帶領團隊制定了詳細的俯臥位通氣治療的操作流程,還多次幫助護理人員協助病人翻身,最多時每天要翻身20多次。在醫護團隊努力下,病人血氧飽和度明顯改善,逐漸轉為仰臥位通氣,2月15日轉入普通病房。重新能夠自由呼吸后的病人,開口第一句話便是:“付主任帶領的團隊真偉大!”
療病也療心的醫者
除了用精湛的醫術救治患者,付守芝團隊還擅長用“精神勝利法”鼓勵重癥患者。1月30日確診新冠肺炎的梅女士,因年齡偏大且身患多種疾病,進入醫院后,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當她得知兩個兒子因為與自己密切接觸而被送入了指定酒店隔離觀察后,更是情緒崩潰,甚至生出了放棄治療的念頭。付守芝常常去她病房,教他用手機和兒子視頻,還開玩笑打了個賭,看是老人先出院還是兩個兒子先解除隔離。賭注燃起了梅女士戰勝病魔的信心,她積極配合治療,還堅持在床上做抬手、抬腳運動,力求快速康復。當梅女士出院后3天,她的兩個兒子也解除隔離,一家人健康團聚。
團隊里的知心大姐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付守芝的團隊一直工作在防疫第一線。而她不僅像所有的醫護人員一樣接待患者,緊張工作,還時刻提醒年輕醫護人員做好保護措施,擔當他們心理調節的“知心大姐”。與人交談時,用得最多的就是“冒的事,要開心一點”。大家都說,最喜歡和付主任說話,別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是心里會踏實一整天。她還非常關心整個醫療團隊的健康狀況,每天檢查隊員們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保障睡眠,她常說“不要透支過多,合理休息才能更好地戰斗。”
危急時刻:抗擊疫情排頭尖兵
2020年初,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成為武漢市第二批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救治醫院。付守芝帶領的急診團隊頂在了救治最前沿,重癥團隊則托住了危重患者最后的希望。
“應收盡收,不然讓患者去哪里?”疫情之初,不少患者因為沒有收治床位輾轉奔波于各家醫院,在付守芝的堅持下,急診科頂住壓力臨時擴建急診留觀床位20張,為新冠肺炎患者開辟了一個的緩沖空間。
俯臥位通氣是治療重癥患者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高級手段,非常考驗醫護團隊的耐心和默契。當患者肺部感染嚴重,成為危險的“大白肺”時,要進行氣管插管甚至氣管切開,來鏈接呼吸機。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氧和,就需要采取俯臥位通氣,即讓患者臉朝下趴著通氣,這不僅要幾名醫護人員協同為患者翻身,更是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各項體征,在關注患者身上各項管路的通暢的同時,還要避免因俯臥帶來的面部壓迫。通常一名患者需要4小時左右翻身一次,但遇上患者需要進食、透析、排泄等各種情況,不得不更加頻繁地翻身,有時一位患者一天要翻數十次,而每次都需要6名醫護人員同時上陣。
重癥病區的患者不僅肺部感染情況嚴重,更是有各種原發疾病,對他們的治療是在新冠狀病毒診療指南和規范下進行個體化診療。在診療方案中,醫生還得操心每位患者每天的營養供給,每餐配餐的熱量、營養素、電解質,都要考慮。重癥病區醫生還專門買了個小電飯煲,醫護們輪流“掌勺”,為無法進食固體食物的患者煲粥湯,以改善患者的口味、提高食欲保障營養。
付守芝還常常用“精神勝利法”鼓勵患者,“你看,那個誰,進來時肺全白了,現在不照樣出去了嘛?”從1月27日重癥病區接收重癥新冠肺炎患者以來,截止2月29日,共收治70名患者,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1/3,目前已經有40余名患者出院或轉入普通病區。
身先士卒,帶出一支正能量滿滿的團隊
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途徑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氣管插管這種重癥醫學科常用到的醫學手段,在這個時候更是危險。
“讓我來,你們站那邊。”付守芝記得,重癥病區第一位插管的患者有些“麻煩”,這位患者體型肥胖、短頸、氣管開口聲門高的困難氣道,而且他肌張力高、嗆咳嚴重,每一次嗆咳,都意味著大量的帶有病毒的氣溶膠產生。雖然氣管插管這種操作,放在以往,對于ICU團隊里任何一位醫生而言都能勝任,但付守芝仍是親自上陣。穿上“太空人一樣的”三級防護服為重癥患者插管,不僅考驗醫生的操作經驗和手感,對于付守芝而言,更快、更精準,不僅是減輕患者的負擔,更是減少患者嗆咳,保護周圍的同事。此后,每一次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操作,付守芝都往自己身上攬。
新冠肺炎患者耗氧量大,醫院原有的供氧站的常規供氧無法滿足病區內的大量消耗。重癥監護病區只好用一人多高的氧氣鋼瓶應急。氧氣鋼瓶由物業人工搬運到重癥病區樓層,需要時醫護人員壓要一瓶一瓶搬到病房安裝!懊刻30多個鋼瓶,每個差不多50斤,”付守芝說那時候醫護人員天天穿著笨重的防護服轟隆隆地滾鋼瓶,那時醫護人員苦中作樂說是天天在病區“擼鐵”。后來,醫院新建了一座氧氣站,可供40多臺呼吸機同時開機使用,專供重癥病區。付守芝特意在晨會上提及后勤團隊那三個不眠不休搶建供氧站的日夜,“不僅僅是我們,所有人都在拼命!彼奈鑸F隊說。
1月28日,第二批上海援鄂醫療隊抵漢,其中148名醫護人員進駐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上海著名的重癥醫學專家李慶云、王瑞蘭成為了付守芝重癥病區的戰友。在第一次進入病區前,付守芝和王瑞蘭相互在對方防護服上寫下了“女神”,她們合影說:“戰勝瘟疫的女神,加油!”參加過17年前那場戰役的李慶云則在衣服上寫下了“戰神”。
“上海的專家和團隊給了我們無私的幫助,”付守芝說,后來網上有關于雙方醫療隊不和的謠言,還沒等她發言,團隊里新媒體玩的更好年輕醫護們紛紛在微信、微博上曬圖、寫文,力挺上海隊。“我們是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團隊,”付守芝自信地說。
已經連續奮戰一個月了,團隊無論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透支。她作為團隊領隊人,更是一個家長。在病區里,她不允許隊員過度透支體力,有時候過了交班時間還在忙的醫生,會被她“趕下去”;在生活區,她在飯點要巡視大家有沒有吃飯,剩的多不多;在每天的例會上,平時一貫嚴厲的她,會每天重點表揚一位醫生。有醫生私下吐槽抱怨穿防護服又笨又麻煩,她會四兩撥千斤地說,“古時候打仗還穿那么重的鎧甲呢!”“保護好自己,盡可能去救更多的人!边@是付守芝在這場戰役中對團隊的要求。
醫患關系:每對醫患都是生死之交
“我感謝醫生護士,給我第二次生命!2月8日,66歲的梅女士,是武漢市第三醫院第一位從重癥病區出院的患者。她出院那天,很多重癥病區醫護人員脫下隔離衣穿著白大褂自發地來送她,他們和患者一起自拍,一樣開心。“很多時候,醫生和患也是相互支持和鼓勵的。”付守芝說。
從事重癥醫學科工作30余年,付守芝深諳醫患乃生死之交的關系實質。2019年,一部以重癥醫學科為原型的微電影《守護者》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辦了首映禮,這是醫院有史以來第一部紀實微電影,也是第一部由ICU里真實故事進行編劇,由醫護人員本色出演、用紀實手法再現當時場景微電影。
當老年心;颊擢氉蕴稍贗CU病床上,因身邊無家屬照料而格外孤僻,醫護一邊細心照料,給她削蘋果、讀報紙、聽音樂,一邊背地里打電話和患者女兒硬杠,讓她趕緊放下手里工作回武漢!癐CU和其他病區不一樣,相對隔離,患者需要安全感,需要一些親人會給予的關照!备妒刂フf。
當團隊剛剛遭遇一次醫患矛盾事件,患者家屬砸壞了ICU的大門以示對于“人去財空”的不滿,把所有情緒發泄到醫護們身上。一邊跟著醫務處進行繁瑣的醫患矛盾流程,另一邊ICU來了一位幾乎面臨一樣進退兩難處境的患者,年輕女孩遭遇車禍,術后又出現兩種嚴重的并發癥。上ECMO,有一線生機,但后果不可預知;不上,患者太年輕,太可惜。而ECMO的費用,也絕非一般家庭能夠承受,家庭成員內部存在意見分歧,該怎么選擇?付守芝團隊決定放手一搏。“醫患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等,存在理解偏差,也有可能上升醫患矛盾,但上一次的遭遇,患者和家屬的不理解,不能成為我們的阻礙。”
“很多時候,是患者給我們更多的感動,”付守芝說。原本很多ICU出院患者習慣定制一面錦旗來感謝醫護人員,“雖然很開心,但不提倡,我心疼患者花冤枉錢!焙髞,ICU推行了“微笑換錦旗”行動,即患者出院如果想感謝醫護人員,就同醫護人員留一張微笑合影。如今,ICU緩沖間四面墻,全都掛滿了微笑的合影。這樣一張張暖心的笑臉,也是重癥監護病區一道溫馨的風景。
畢生追求:不留下任何一個生命的遺憾
從醫近30年,她從死神手里拉回許多命懸一線的患者:高空跌落的留學生、8樓墜下的男童、被火車撞擊全身多處受傷的行人、喝下整瓶農藥的婦女……
面對很多錯失生命的人,她感到痛心。“如果當時他們身邊有人懂得急救,在第一時間做心肺復蘇,本可以救回來的。”付守芝說院前的自救和互救對成功搶救至關重要,這讓她更加迫切想要開展免費培訓,普及急救常識。
從2014年開始,付守芝先利用周末時間在光谷片區的小區廣場、街心花園做急救知識講解和演示,但大多數人更像是在看熱鬧,并無心學習。這讓她感到普及之路從一開始就異常艱難。她沒有因此放棄,而是轉變方式,從大學生入手,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敖涍^培訓的大學生不僅可以普及給社區,走向社會以后,還能將急救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次,急診科接診了一位在家突發心跳驟停的女大學生,而這位女孩的父親,正是聽過付守芝急救公益課的一員,他不僅第一時間正確撥打出120電話,更是持續對女兒進行標準的心肺復蘇,直至急救人員到達,最終,這位女孩得救重返校園。這件事對于付守芝鼓舞特別大,“院前急救知識普及,也是我們醫生的職責所在,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今,付守芝培訓形式越來越豐富,包括志愿者培訓、急救知識講座、知識競賽、舞臺情景劇等。培訓團隊也由最初的她和急診護士長兩人,擴展到5個小分隊,他們在各大高校、企業、社區、工地等地巡回“表演”。5年來,受她影響、接受培訓的市民超過5000人次。
- 標簽:卡農電吉他譜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