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生: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的“定海神針”
2020年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凱旋回京。李太生選擇留守武漢,屬于他的戰斗,還在繼續。
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李太生形容自己是“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2020年1月21日,新冠肺炎被正式列入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預防。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領銜30位專家擬定了《北京協和醫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前瞻性地提出可考慮應用免疫球蛋白以及康復期病人血漿治療的方法,為后期實際診療提供了參考方向。
診療方案很快向全國推廣。但診療方案中一條“規矩”卻被李太生自己打破了。
疫情暴發之初,李太生就報名支援武漢,可直到第二批名單時,仍然沒有他的名字。“年紀偏大、有基礎病的人如果感染了,很容易轉成危重癥,而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又大,所以我們在方案里明確要求,55歲以下職工才能申請上一線。”57歲的李太生,明顯超齡了。
“研究了幾十年傳染病,我的經驗更豐富一些,科里5名同事在前線,我這個當主任的怎么能不去!”2月7日,李太生如愿以償,帶領協和醫院第二批醫療隊飛抵武漢,與第一批醫療隊共同接管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9西病區ICU。
最艱難的時刻,李太生像一枚“定海神針”,給了大伙兒信心。
作為一種新生的疾病,患者身上有時會出現怪異的現象。有一次,李太生查房時發現一位病人出現了“黑腳丫”的癥狀,同時還有七成左右的患者手指、腳趾末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紫紺,類似干性壞死的黑點,“不是休克引起的,到底為什么?”
通過和協和醫院后方的血液科專家溝通,李太生發現了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病毒會引起炎癥,同時引發血液高凝狀態,從而進一步激發炎癥。如果干預不及時,可能會很快就發展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應該盡早進行抗凝治療。”李太生決定利用低分子肝素藥物,嘗試對“黑腳丫”患者開展治療。很快,患者的肢端缺血得到了控制,再后來病癥更是很大程度好轉了。由此,李太生和同事們把抗凝治療加入到基本治療方案中,“而且低分子肝素這種藥價格便宜、易于監測,安全性也有保障。”發現了有效的治療辦法,李太生的聲音里透著興奮。
在武漢,李太生幾乎沒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瘦了許多,體重從最初的120斤掉到只有104斤,左臂肩周炎復發,要吃止疼藥才能入睡……可即便如此,只要出現在病房里,李太生永遠精神抖擻,身邊的醫護人員常常看到他隔著厚厚的防護服,聲嘶力竭地喊病人的名字,和他們說話,安慰鼓勵他們。“大聲喊病人的名字,他們能聽到,就會知道醫生沒放棄,就會愿意配合醫生堅持下去,這對治療很重要。”李太生說。
鏖戰81天后,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最后一批撤離,但李太生和5名同事卻留了下來,繼續救治重癥病人。如今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李太生感到欣慰:“總算不辱使命,不負國家所托!”
抗疫感言:
作為一名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了80多天的感染疾病學專家,看到武漢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終于清零,看到武漢街頭從之前的空無一人到現在又重新熱鬧起來,看到街頭老百姓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我和每一位醫護人員一樣,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感謝英雄的武漢人民!
- 標簽:廢后將軍在線閱讀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