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健康談 | 遠離產后抑郁癥,“自救”和“被救”同樣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副校長李小琴建議要細化社會保障措施,將抑郁癥及心理咨詢納入醫保門診慢性病病種。
像產后抑郁就是公眾一直關注的熱點。女性在產后會經歷一段心理適應期,以應對生育后身份的轉變與家人關注中心的轉移。這期間,她會有心情低落、睡眠不佳、精力不濟的表現,而產后抑郁癥的癥狀與這種適應期的狀態相似。于是,很多人將產后抑郁癥誤認為是適應期,錯過了診治的最佳時機。
導致產后抑郁癥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1. 激素水平的驟然下降。孕婦在生產前,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高。這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保護神經系統的穩定。而這些激素會在產后3~4天出現驟然下降,神經系統的保護屏障減弱,部分女性朋友就會出現焦慮和抑郁。
2. 遺傳因素。兩系三代中存在患有抑郁癥的親屬或存在有產后抑郁癥病史的親屬,出現產后抑郁癥的概率會比其他產婦大。
3. 社會心理因素。產前壓力大,生產后寶寶存在健康問題,與丈夫或家人關系不和等,都成為誘發產后抑郁癥的“元兇”。
在懷孕、生產過程中,如果有很多負面情緒,可以嘗試“自救”和“被救”。
產前:丈夫或家人可以陪同孕婦一起去參加孕婦學校培訓,有助于解決孕期和產后的一些問題。
產后:新媽媽要順應身體的需求,保持充足的睡眠。放松一些,不要擔心瑣碎的家務,把心思放在自己和寶寶身上。新爸爸和親屬可以主動幫助新媽媽分擔一些育兒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歐美圖片吧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
TAGS標簽更多>>
網站熱點更多>>
熱網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