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哪些情況“藥不能停”?
對孕期用藥這個人人關注的問題,醫學遺傳研究所主任醫師廖世秀有兩個提醒。
加強營養≠自行吃保健品
在醫學遺傳研究所門診,一名孕婦直接拿出四個藥瓶放到桌子上,說是托人從國外帶回的葉酸、維生素、亞麻酸、DHA等保健品,請醫生辨認用哪個對身體好、能讓胎兒長得更好、更聰明。
門診中,這類患者并不少見。
備孕、孕期時加強營養能夠讓胎兒長得更好,這個思路是正確的。
加強營養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和藥物輔助兩個方面進行。
備孕的夫婦雙方自己可以做到的是提前半年到一年左右調整生活方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加強運動,有利于把身體調整到較好的狀態。
同時需要到醫院優生優育門診進行咨詢,按照醫囑進行優生優育相關檢查、排除不適合生育的疾病、雙方適量補充葉酸等。
對于大家委托親友或者海淘買到的各種維生素補充劑、保健品,或者朋友推薦的民間偏方、補品,不建議隨意使用。
對備孕或懷孕人群,醫生會通過病史、問診、抽血檢查等方式綜合判斷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或者葉酸。
比如維生素D3、維生素D12等有助于保胎,一般醫生會給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患者開檢查,看是否缺乏、缺乏程度,根據檢查的結果給出合適的補充劑量。
葉酸的補充范圍大一些,建議備孕夫婦從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補充多少劑量、中間是否調整或者停止,也是根據檢驗結果動態調整的。
無論是維生素補充劑還是葉酸,醫院開出來的都是藥品,經過了國家相關部門嚴格檢驗,其安全性要大于保健品。
不加分辨地自行使用保健品、補品、維生素,可能會出現一些物質補充過量,造成身體不適甚至中毒癥狀,危害身體健康。
服用一些常見中藥補品或用中藥調理身體,應當在正規中醫院的醫生指導下,服用方劑明確、來源明確的藥品,不可使用成分不明的偏方。
懷孕期間吃藥≠對胎兒有害
很多人對“是藥三分毒”的說法深信不疑。
的確,任何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有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個別藥物還會產生不良反應。
對于懷孕期間的女性,家里老人更是經常勸阻“生病了就自己扛過去,吃藥會影響胎兒健康。”
事實上,生病拒絕用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必要的檢查、藥物輔助治療能夠促進人體盡快康復,保持良好的狀態,進而才能確保胎兒健康生長。
01
慢性疾病患者不可自行停藥
有一位患有高血壓的孕媽媽,怕藥物對胎兒有影響直接停藥,造成胎盤血管因血壓異常產生病變、母胎之間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孕32周卻胎死腹中。
不僅是高血壓,還有哮喘、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需要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患者,備孕時需向醫生說明,請醫生調整用藥品種、劑量等,盡可能采用對懷孕影響小或者無影響的藥物。
02
偶發疾病也要積極治療
懷孕期間偶發感冒、腹瀉等疾病,千萬不要硬扛不吃藥。
如果是輕微感冒或腹瀉等疾病,可以暫時觀察一段時間。
如果是高熱、腹瀉嚴重等,必須盡快就醫,并告知醫生患者懷孕的具體情況,讓醫生選擇孕婦可以使用或者能夠謹慎使用的藥品。
如果治療不及時,感冒、腹瀉等導致身體虛弱、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對孕婦和胎兒都很危險。
03
特殊疾病要優先治療孕婦
武俠類影視劇中總有一些橋段,女主角懷孕后中毒了,堅決不接受解毒藥,一定要生下孩子,愿意用命換一個寶寶。
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存在“舍大保小”的選擇。一旦遇到某些疾病,必須先確保大人健康。
一些疾病的治療藥物確實對胎兒有害,如抗癌藥、大劑量持續使用激素類藥物、抗生素類、解熱鎮痛類等藥物。
如果懷孕期間患者查出一些疾病不得不使用上述藥品救命,應根據當時病情、孕周,綜合專科醫生和婦產科醫生建議,考慮好用藥時間、頻次,進行優生優育咨詢檢查,先治病,再考慮是否繼續妊娠還是需要進行人工流產,避免缺陷兒的出生。
等待疾病治愈后,再擇期生育。
- 標簽:戀愛是美味的誘惑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