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流著淚看完《金剛川》劇本 揭秘為何能演活中國軍人
“你莫跑,做個了斷吧!”想著剛剛犧牲的戰友,排長張飛(張譯飾)指著美軍戰斗機大聲嘶吼……這是電影《金剛川》中熱血澎湃的一幕。隨著影片熱映,張譯在片中的出色表現也引起大家關注:“張譯一聲哨響,藏著千言萬語。”“張譯實力圈粉”……在某社交平臺上,有關張譯演技的評論數就有90萬之多。
從《士兵突擊》《雞毛飛上天》到《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從黃金配角到絕對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張譯成長為影視界的中堅力量。他通過精心塑造角色,弘揚著時代的主旋律,使一個又一個形象深入人心。
張譯。受訪者供圖
談電影:“流著淚把劇本看完”
人民網文娛:接拍電影《金剛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劇本找你,猶豫過么?
張譯:有,但是我就喜歡這個主創團隊,而且我是流著淚把劇本看完的,同時我和這個故事還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1997年,我考入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當演員要先當兵。我的新兵生涯在24軍70師210團3營4排1班開啟。就這樣,在最基層的步兵連隊中,我完成了向軍人的轉變。
《金剛川》的故事發生在1953年金城戰役前夕,而金城戰役中負責壓制金化至金城之間公路的部隊正是24軍。能夠在23年后去演老部隊曾經的光榮歷史,內心感慨無以言表。我覺得我必須去演,責無旁貸。
張譯劇照。片方供圖
人民網文娛:“張飛”這個角色是為你量身訂做的嗎?
張譯: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劉四,他是一位非常傳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僅存他一人的情況下,他身負重傷,還打下了一架戰斗機。這是讓人無法想象的,因為每門炮需要編制7個人才能把它開起來。《金剛川》中很多情節都是基于真實素材,當年志愿軍戰士所面對的境遇更加殘酷。在極端條件之下,中國軍人無堅不摧的戰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來源。
人民網文娛:電影中,你用半殘之軀控制一座高炮,還有不少高難度的戲份。有網友評價:不著痕跡的表演,又顯得毫不費力。
張譯:確實只是“顯得”。演員這個職業像魔術師,觀眾只看表演結果。一旦看到魔術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個魔術就失敗了。演員一旦演砸了,就是影響整部電影。一旦開機,演員的體力精力,或是腦力心力,還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須調整到極致。至于吃力與否,是我們演員自己的事兒。
談吳京:“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
張譯、吳京片場練習。片方供圖
人民網文娛:這次“京喜譯外”組合再次合體,對手戲更加默契了。
張譯:我們倆第一次合作《攀登者》時就很默契。吳京是習武之人,喜歡直來直去,親和力強。他第一次見到我就問,“能喝酒不?”我說,不太能。他說,“那就喝點吧。”(笑)結果這一頓酒下來,我輕易就被他“擊碎”了,和他說話也變得直接,有什么意見、想法統統放到桌面上來講。
這一次合作我們依然是“兄弟”,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兩個人看似斗嘴還互相爭炮位,實則是愿意為對方犧牲的戰友情,那種男人之間的情誼和不說出口的在意,是真的很動人。
人民網文娛:聽說拍攝期間,你和吳京“形影不離”,每天休息時間只有4個小時。
張譯:每天拍戲有16個小時和吳京一起摸爬滾打,還有4個小時,晚上收工后復盤“過過戲”。你不復盤,第二天會“摔跟頭”,你必須要讓自己長本事,這是演員的老傳統。也正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沒有反復重拍的機會,復盤更為重要。而一旦有了遺憾,就是觀眾的遺憾,臺前幕后5千多人在付出,我們沒有退路。
張譯、吳京劇照。片方供圖
人民網文娛:電影中幾次吹哨子的細節,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太戳人了。”
張譯:拍攝中吳京會出很多點子,我們倆的哨子戲就是他想的。三次口哨戲都很絕妙,我們特別喜歡,有他在所有人都踏實。
口哨是用子彈殼做的,它可以裝下不同的信息,哨音就是沒說出口的臺詞,更是情感的傳遞。老關(吳京飾)生前最大的愛好就是抽上兩口,我不讓老關在陣地上抽煙的,因為那會暴露。老關陣亡后,我破例在他墳前點了一支煙。我又拿起了哨子,對老關的墓碑吹了兩聲,意思就是:抽吧。
談表演:“兩個字
- 標簽:村里有只白骨精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