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喝綠茶未必能解酒
我來辟謠
年關到,應酬多,免不了觥籌交錯。杭州不少醫院的肝病門診,每年從元旦到春節這段時間,因為喝酒喝出酒精肝的病人至少會增加30-40%。
強烈的節慶氣氛下,不喝酒甚至少喝酒好像都挺難做到,不過很多人堅信有一點還是可行的,那就是喝完酒之后再快速解酒。民間也流傳著不少用于解酒的土方子,對于它們,浙江省新華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施維群教授明確表態,不少被“公認”的說法,事實上并沒有科學依據,有些根本是錯的。
說法:喝酒有個安全定量少量飲酒有益健康
辟謠:飲酒有益健康沒有嚴謹的科學根據
很多人認為,少許喝點酒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比如睡覺前喝點紅酒,既可美容又能安神。民間還流傳著每天酒精安全量的算法:<20克算少量、偶爾喝酒,≤30克算輕度酒精量,≤50克算中度酒精量,<100克算重度酒精量,而≥100克則算極度酒精量。因此,不少人認為每天喝兩瓶啤酒或是一兩白酒,都在安全范圍內。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曾明確指出:飲酒有益健康的說法,根本沒有嚴謹的科學根據。另外也不存在飲酒安全量的問題。為什么?施維群教授解釋說,每個人對酒精的耐受力不一樣,身體內的酒精分解酶多少也不同,因此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酒精安全量。打個比方,有些人一頓能吃兩碗米飯,有些人只吃小半碗,只要足夠身體的需要,就都是正常的。每頓吃多少米飯不需要“固定指標”,喝多少酒也同樣不存在安全量一說。
說法:酒前吃些飯不容易醉
辟謠:應該吃些含脂肪酸的葷菜
酒前先墊點肚子,否則空腹容易醉。這個已經是常識了。不過至于吃什么,不少人并不清楚。
解酒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腸胃中發生醋化反應,降低乙醇濃度,減輕毒素。所以酒前要墊肚子,就是要吃進些可以跟酒精發生反應的東西,比如脂肪酸。但它通常存在葷食中,光吃素菜或是光吃米飯,其實并不能幫助解酒。所以,喝酒前最好是吃些含脂肪酸的葷菜。另外,喝酒前還可以吃些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
說法:煙酒不分家
辟謠:邊喝邊抽越喝越多
喝酒到了興頭上,邊上遞過來一支煙,這時哪怕一些平時沒有吸煙習慣的人,也會邊說“難得今天高興”,邊接過來點上。
這絕對不是好習慣,因為邊喝酒邊抽煙,會加大飲酒量。香煙中的尼古丁會減弱酒精對人體的作用,相當于被“麻醉”了。別看這時候你的酒量比平時要“好”很多,之后就有苦頭吃了。因為你身體里解酒的酶還是原來那么些,并不隨著你的盡興而增加。喝多了,身體解酒的負擔就更重。
說法:喝醉了摳喉嚨催吐
辟謠:危險動作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
一些人喝多了之后就到洗手間“摳喉嚨”催吐,嘔吐之后感覺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繼續喝酒。但醫學專家指出,這屬于“危險動作”,極易引起急性胰腺炎。
摳喉嚨催吐雖可起到一定的醒酒作用,但一定要在清醒時或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因為醉酒者意識不清,很容易吸入嘔吐物引起窒息。其次,劇烈嘔吐會導致腹內壓增高,除易引起胃出血外,還會使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引發急性胰腺炎等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