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美食 細嚼慢咽
1986年,羅馬西班牙廣場紀念牌旁,麥當勞在意大利開設的第一家分店里,一群孩子興奮地大嚼著漢堡。而店外一群手捧著意大利通心粉的游行示威者,給這個畫面添了一層別樣的紀念意義。
游行的領頭者是意大利品酒家、家卡洛?彼得里尼,他驚恐于工業化可能帶來的與口味的標準化,集合起當時的反速食力量,發起了保護傳統美食的“慢食運動”(SlowFoodMovement)。
吃飯,不只是一道程序
“慢食”就其字面來看似乎單指慢慢食用的意思。“想嗎?慢點兒吃”是許多國家健康及飲食長期以來所倡導的。科學表明,細嚼慢咽后,食物對胃的刺激明顯減少了。此外,因仔細咀嚼分泌的大量唾液里,還含有15種能有效降解食物中致癌物質的酶。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每次進餐時間在45分鐘以上,是維持健康的基礎。
盡管細嚼慢咽有積極的健康意義,但從卡洛?彼得里尼的行動中可以看出,這里的“慢食”并非慢吃的意思,而是針對“快餐”而建立的一種文化創新,它反對速食,鼓勵人們放慢生活節奏,回歸傳統餐桌,享受美食的樂趣。
36歲的法國人雅克一向以去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連鎖店吃飯為恥,并且他從來不碰罐頭和冷凍,甚至不允許微波爐進入自家的。每天早晨慢跑過后,雅克都會順便去市場采購些新鮮的葷素食物材料。回家后,雅克和妻子娜塔莉就拿出他們搜集來的傳統,決定當天想要吃的品種。兩人合作加工出一桌豐富的美餐后,就到了一家人享用的幸福時刻。在這對夫婦看來,沒有什么比和家人共享這些美食更幸福的了。通常法國人每餐要花去兩個多小時,而對于雅克一家,有時3個小時都不夠盡興的。“慢食”主義者這種對美食的偏執愛好,并不只是單方面滿足味蕾的欲望,“慢食”的食物標準應包括美味、潔凈、高品質三種元素:吃進去的食物應該口感好,制作過程應是衛生健康的,且對食用者的健康及生態環境沒有危害。為了推廣“慢食”食物,有人曾經賦予食物靈性,發布了一條聰明的廣告:“為了拯救它們,你必須把它們吃了。”
美國的塞西莉亞就是通過這一幽默知道“慢食”的。作為一個熱愛動物的素食主義者,初次看到這則廣告時,她把“它們”理解為了“動物”,以為這是一個針對素食主義的惡意玩笑。當她試圖找到惡作劇者憤然抗議時,發現“它們”的真實含義竟是健康美味的傳統食物,便愛上了這一概念。
“以前覺得吃飯只是一道程序,不能僅為了這道程序而殘害動物,現在發現了食物的真諦,它可以成為人類一切快樂的源泉。”通過親身嘗試,塞西莉亞總結了一整套素食,可以使每種蔬菜的美味發揮到極致。她很開心:“人們發現了這些素食獨具的美味后,就不那么堅持每頓飯非要有肉不可了。”不能否認,這是許多素食者熱捧“慢食”的原因之一。
當然,此“素食”不等同于彼“速食”。素食主義者是“慢食”拉攏的一支同盟軍,而“速食”是“慢食”真正的對立面。彼得里尼在麥當勞時,發現從土豆、橄欖油、到做漢堡餡的牛肉、做的小麥、做沙拉的蔬菜,大部分食品原材料都是在工廠大規模生產出來的。食物本身的天然口感和被破壞了不少,這樣的食物對健康益處不大,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壓力,讓許多現代人常常沒有時間好好吃飯,更不要說每天騰出專門的時間來,回到餐桌與家人共享美食之樂了。于是正如日本慢食協會的宣傳口號所說:“食物是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基礎。我們在把這些食物送進口中之前,至少應該知道這些東西來自哪里。”在了解快餐的原料與生產方式后,人們還愿意不顧美食的誘惑,而程序化地把快餐吞進肚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