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要“收養”
中醫有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由于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
秋季指農歷7月至9月,即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中醫有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由于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天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內經》里說:“秋冬養陰”。
1.精神調養
從藏象說來看,肺與秋氣相應,它屬金,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特別敏感,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常會讓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郁情緒。秋季應以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榮平之氣。
2.起居調養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民間流傳的諺語。它正符合了《內經》所提到的秋天“薄衣御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應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御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要注意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與氣候變化相和諧。
秋季還要注意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初秋時節應本著避高溫的原則,延續夏季時夜臥早起的習慣,以預防勞氣傷陰的后果,按照晚睡順應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的原則進行睡眠養生。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而且人體的生理變化同自然界的變化一樣,到了秋季由生長到收獲,導致人們的勞動強度增加而產生困倦感,人們經常有疲乏、易困的現象出現,這就是“秋乏”現象的產生,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
3.飲食調養
秋季是肺金當令之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秋天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傷津液,引發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癥狀。因為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而應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酸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