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生活注意
立夏養生須防曬莫貪涼
今日立夏,我市最高溫度直逼30℃。中醫專家提醒,立夏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夏天已經來臨,市民注意防曬的同時,不可貪圖冷飲涼食。
漢口揚子街9歲的小男孩亮亮,“五一”期間就央求父母成批的買回雪糕冷飲,小家伙趁大人不備,一天下來偷偷吃下六七根奶油雪糕,前晚感覺肚子絞痛難忍,不停腹瀉,還全身打冷戰。當晚父母將其送往市中醫院急診,折騰了一宿。
漢口市中醫院亞健康門診蔡日初教授介紹,立夏后人體機能旺盛,新陳代謝快,消耗也大。對兒童及慢、胃腸不佳的人群而言,嗜吃涼食冷飲最易引發痙攣性腹痛。營養醫師建議當季水果,新鮮蔬菜、豆制品、菇類等都是消暑良品,早晚多進稀食粥類對于夏季養生醒脾開胃、養胃清腸也很不錯。
立夏后忌浮躁
今天,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此時節氣溫升高,天氣轉熱,“暑易傷氣”,“暑易入心”,要格外當心。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立夏后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立夏與斗蛋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沒有一個節氣能比立夏更讓我記憶猶新,因為它的存在,代表著一種美好的回憶。
印象中,立夏與斗蛋總是捆綁在一起的。記得讀小學時,每年立夏,爸媽都會為我準備一只紅色的絨線編織袋,里面放上三四只白煮雞蛋,然后讓我帶著去學校。若在平時,帶零食上學是絕對被禁止的,一年之中唯獨立夏這天,嚴格的老師才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僅默許同學帶蛋,有時甚至會組織專門的“斗蛋比賽”。
想像一下,當時全班幾十號人各持一蛋,蛋尖為頭,圓處為尾,在默認的規則下,頭擊頭,尾撞尾,勝者就是“蛋王”。雖然每次敗者無數,只有1人擁有“蛋王”稱號,但能在緊張的讀書日子里享受到笑語不斷的快樂,無疑是幼時的最大樂趣。
如今,人已成年,雖然不會再有斗蛋的機會,但始終對此念念不忘,也很想了解其中的由來。直到問了一些老人,才知這一習俗主要是為了幫小孩防“疰夏”。諺語有云:“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隨著氣溫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別容易產生身體疲勞四肢無力、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的現象,這便是“疰夏”癥狀,據稱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預防此病。
當然,這樣的說法出自誰口無人知曉,但歷經世代相傳,斗蛋最終成為立夏的習俗,而且,“吃蛋拄心”,這也正與中醫理論上的“立夏養心”不謀而合。
其實,除了斗蛋,與立夏相關的習俗還有很多,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而說到嘗新,有些地方甚至保留著要嘗夠“九葷十三素”的排場,頗為壯觀;在我國江西一帶則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蘇浙一帶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但無論哪一種習俗,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底。
遺憾的是,生活在繁忙的都市,已經不大看得到有孩子斗蛋了,緊張的工作節奏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暇顧及那些與立夏有關的“小事”。過分嚴肅地去苛求這一節氣的字面意義,正讓立夏逐漸失去了值得慶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