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寨脫貧攻堅的“中醫力量”
中新網忻州10月21日電 題:山西五寨脫貧攻堅的“中醫力量”
作者 范麗芳
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胡會鄉東坪村的吳萬生而言,中醫藥不僅治好了家人的身體疾病,還治好了“窮”病。
五寨縣思源小學的文化墻上,學生講述自己和中草藥的故事。范麗芳 攝
五寨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161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192戶、32717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同時,五寨縣因地處高原丘陵區,中藥材種植優勢明顯,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從1994年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其確立定點幫扶關系。
近日,記者赴五寨進行脫貧攻堅采訪,“中醫力量”已滲透到各個領域。
五寨縣新寨鄉衛生院為患者提供中醫診療服務。范麗芳 攝
肛腸科醫生智建文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派往五寨縣中醫院的第三批常駐醫療隊員。2018年以來,在他和前兩任醫生的努力下,五寨縣中醫院的肛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以前五寨縣的醫院都沒有肛腸科,但是這種疾病又很常見。”五寨縣中醫院院長孫麗民說,肛腸科目前的門診量累計達到2000人次,開展了8個病種的14種手術方式,累計完成手術150余臺,“患者省下的不僅是醫療費,還有就醫成本”。
通過幫扶單位的門診帶教、技術培訓、手術示教、定期查房,五寨縣中醫院肛腸科的醫生已可獨立開展部分手術。
五寨縣人民醫院的眼科也以同樣的路徑成長。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先后多次派出技術骨干幫扶。“我們也把醫生護士送到北京進修學習。”五寨縣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管振孝希望借助這波利好的幫扶政策,培養自己的人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掛職五寨縣副縣長董云龍介紹蘆芽山的野生中藥材資源。范麗芳 攝
抽調醫療專家、管理干部長期駐點,成立巡回醫療隊赴基層義診,捐贈醫療設備,搭建遠程會診平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三年來的“組團式”幫扶,極大提升了五寨縣醫院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
據統計,2020年以來,五寨縣中醫院門診量同比增長57%,各類手術量同比增長2.4倍,住院次均費用同比下降8%,開展中醫適宜技術41項;五寨縣第一人民醫院的門診量、手術量都同比增加。數據的背后,是患者對當地醫療服務質量信心的提高。
五寨縣規劃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蘆芽山野生中藥材馴化種植示范基地、黃芪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范麗芳 攝
“小時候一生病,爸爸就會抱回一大包中草藥,‘這是車前草。’爸爸邊說邊指著一些‘枯枝敗葉’,‘相傳有一年,霍去病帶病抗擊匈奴……’”
五寨縣思源小學的文化墻上,學生講述著自己和中草藥的故事。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五寨縣教育部門的支持下,當地16所中小學校讓中醫藥文化“走進”課堂,旨在從小傳承接地氣的中醫藥文化。
事實上,因“簡便廉驗”的特點,中醫藥在中國民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為延續此種“信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投資1400萬元,為五寨縣各級醫療機構配備醫療設施,所有鄉鎮衛生院都有了“中醫館”“中藥房”。
“農閑的時候,村民們經常過來按摩、理療。”五寨縣中所村村醫李愛萍曾多次赴北京、太原、忻州參加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加之配備的醫療設備,她能更好地服務于村民。
借助各方專業力量,2018年到2020年9月,五寨縣開展多期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班,先后培訓相關學員近4000人。
在五寨縣,從文化到治療、養生,中醫藥生生不息。
中醫藥之于貧困戶吳萬生的意義,還在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位于五寨縣胡會鄉的晉西北中藥健康產業孵化園內,年近七旬的吳萬生正在和妻子整理黃芪。得益于當地政府對種植中藥材的補貼政策和高度機械化,2019年,吳萬生將自家的20畝玉米地改種成黃芪。“去了成本,每畝能收入一千多兩千元,以前最多是一千。”吳萬生說,他和妻子還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每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鼓勵農戶種植中藥材并非易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掛職五寨縣副縣長董云龍曾對此進行調研分析發現,近年,多地將中藥材作為扶貧產業,中藥材種植規模迅速擴大,但許多地方非時而種、非地而種、非人而種(無種植經驗),而且產業鏈短、基礎設施短缺,“所以我們發展五寨中醫藥產業,要注重規模化、標準化種植,要注重道地種植,打造完整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
依托當地蘆芽山具有藥用價值的300多種菌類、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等資源優勢,五寨縣規劃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蘆芽山野生中藥材馴化種植示范基地、黃芪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
截至2019年底,五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8萬畝擴大到目前的5萬畝。全縣有6000多人從事中藥材生產,其中貧困人口2221人,每畝純收入可達1800元以上,中藥材產業扶貧效益凸顯。
雖然種植面積增加,但像吳萬生一樣,只要質量過關,種植戶們并不擔心銷路。在晉西北中藥健康產業孵化園,多家中醫藥企業和合作社齊聚于此。董云龍介紹,孵化園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按照“將五寨縣建成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區”目標,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資助投資900萬建成,項目包括中藥材初加工車間、周轉庫、庫房、展覽館等,為企業和種植戶提供種植指導、加工、儲存、銷售、追溯管理、集中展示、技術培訓、品牌宣傳等公共服務。
項目建成后,孵化園中藥材年初加工及儲藏能力2000噸,每年可消化1萬畝中藥材。
從一種治療手段到多種扶貧產業,“中醫力量”之于五寨縣的脫貧作用凸顯。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4月,五寨縣正式脫貧摘帽。
“依托中醫藥的產業內容豐富、潛力巨大,除了山西政府力推的‘山西藥茶’,還可以開發中藥飲品食品、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未來可期。”董云龍說,希望通過定點幫扶,不僅可以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還能留下帶不走的中醫藥產業和文化。(完)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 標簽:長盛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