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力打造“生態+營商” 雙優模式
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聚焦“放管服”改革,著力打造“生態+營商”雙優環境,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披紅增綠。
2019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240天,占比65.8%。2019年3月,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指出,北京市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生態+營商”兩大優質環境,使北京市越來越受到眾多國內外經濟體的青睞。2019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61家,其中服務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84家,占全部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15.81%;新設立市場主體21.26萬戶,同比增長5.4%。
簡政放權,分級管理
用政策紅利惠及企業釋放市場活力
2014年9月,北京京門良實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獲批在門頭溝齋堂鎮改建地下糧倉,但因施工相關手續未辦下來,項目遲遲不能開工。按照規定5年內項目未能開工建設,批復將自動失效,需要重新辦理審核意見。
2019年2月12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將糧食、圖書、瓷器等普通倉庫項目環評審批作了進一步簡化,不納入環評管理,不用再填報登記表。新規定免除了該企業重新辦理項目環評審批之苦,地下糧倉建設項目上馬開工,實實在在嘗到了“放管服”改革帶來的甜頭。
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積極圍繞簡化環評審批程序、提升管理效能這兩個關鍵目標持續發力。發布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北京市實施細化規定》,其中明確對“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險品的倉儲、物流配送”等一批“基本不產生生態環境影響”的項目不納入環評管理。
發布實施《北京市環評文件管理權限目錄》,著力優化市區兩級環評審批權限,將燃氣(余熱)發電、養殖、釀造、涂料及非重點行業、非跨區等項目審批權限調整和下放到區級辦理。
2018年以來,全市市級環評審批權限已累計下放55%。
轉換角色,變管為服
用一網通辦平臺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積極轉變觀念,將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標準,把優化營商環境與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大力推行 “互聯網+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所有政務服務事項都可網上辦理。
以前,需要跑多個部門現場辦理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等20個事項,現在都實現了“全程網辦”。企業只要在“首都之窗”進入“政務服務”欄目,選擇“自然人登錄”或“法人登錄”,只需一次登錄,即可查看和辦理所有政務服務事項。
“指尖行動”便民服務,把涉及面寬、專業性強、市民不易辨別的“排放與耗能機動車車型、非道路移動機械認定”以及“機動車尾氣超標車查詢”“社會化監測單位能力認定查詢”“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查詢”等服務事項,接入北京通APP、支付寶、微信各類小程序,辦理相關業務不受時空限制,大大方便了企業和市民。
一網通辦平臺,打通了服務“最后一公里”,2019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共接受網上辦理服務事項8645件次。
放管結合,回歸初心
用綠水青山優美生態助推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推動事前研究與事中事后監管工作上移和后移,綜合運用監測、執法、督察、12345群眾舉報等多種方式,嚴查重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使經濟與生態和諧共處,真正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健全“接訴即辦”工作機制,拓展環境執法內容和方式,寓服務于執法,強聯動促幫扶,取得較好成效。
2019年7月3日,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組織市區生態環境、公安及屬地鎮政府等單位和部門,對位于順義、通州兩區交界的一處工業大院進行聯合檢查,在清理整治9家涉嫌排污的“散亂污”企業、查處多個環境違法問題的同時,主動服務企業,幫助其查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措施。
對區相關部門和屬地鎮政府,通過市區兩級聯動,實現幫扶指導,進一步壓實屬地政府環境監管責任,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充分利用熱點網格、黑名單等手段,采取“點穴式”“接訴即辦”等形式,精準打擊違法行為,減少對守法企業的干擾。
2019年,全市固定源共處罰6446起,同比增加30.8%。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99家,累計動態摸排、動態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393家。
重點行業實施深度治理。組織對59家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對52家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實施“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夏清泉 侯可斌)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