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門看愛國主義精神
“流動的水和島上,無數慌張的眼神,描繪著海浪的淚痕”,一位澳門詩人充滿感傷地寫盡了游子命運懸浮不定時的不安;1925年,愛國詩人聞一多在美期間,看祖國山河破碎、任列強蹂躪踐踏,寫下了《七子之歌》,希望當時的群眾從漠然中警醒,收復失地、振興中華。當時針往后撥動74年,《義勇軍進行曲》回蕩在濠江的上空時,在外漂泊四百多年的游子終于回歸了母親的懷抱。Macau成為了過去,而澳門伴隨著新世紀的鐘聲迎來了新紀元。
“‘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一國”與“兩制”的關系、中央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澳門基本法的核心內容和貫穿全篇的主線。回歸20年,澳門特別行政區為什么能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使中央的權力與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在“一國兩制”架構內有機結合、有效運行?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澳門同胞始終堅持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觀,國家認同在澳門社會擁有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從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學校長杜嵐女士頂著重重壓力升起自制的五星紅旗,到全澳大中小學升掛國旗全覆蓋;從3萬多同胞自發到關口夾道歡迎回歸祖國,到澳門市民自發前往金蓮花廣場參加升旗儀式向國旗和區旗敬禮致意;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澳門同胞共捐助善款60億澳門元,到2017年“天鴿”來襲時澳門市民自發給協助搶險救災的人民子弟兵送水送飯……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國家認同,始終與偉大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是澳門取得今日矚目成績的底氣與支撐。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在澳門,除了全澳大中小學升掛國旗全覆蓋外,還要求各高校均將憲法和基本法納入通識教育必修課,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品德與公民》教材、《歷史》教材,開展“教師普通話能力提升專項培訓”,利用國慶節、回歸紀念日等重要節日開展經常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于是,今天的澳門形成了很好的愛國愛澳氛圍,培養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保證了“一國兩制”事業后繼有人。今天,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受到多元社會價值的影響,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干擾。如何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加強對國家國情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總攬全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基本內容;要做好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教育;要弘揚好“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文化;要講好為國防科技鞠躬盡瘁的錢學森等科學家、守土衛國的卓嘎央宗姐妹等戍邊人、犧牲在脫貧一線的黃文秀等年輕干部的愛國主義故事;要辦好國慶節、國家公祭日、“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要利用好紅色旅游基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要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今天的澳門,堅持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以“國家所需、我們所長”為原則,持續拓展區域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遵紀守法意識,堅持法治保障社會穩定;“六大長效機制”筑牢民生保障網絡,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善治;推進愛國愛澳教育,培養“一國兩制”接班人……今天的澳門同胞,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實現中國夢,不是一代人的艱苦奮斗,而是一代代人的前赴后繼。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但是我們也面臨著許多的風險挑戰。世界環境的復雜多樣,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在眉睫……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愛國主義精神來凝聚共識、振奮人心、匯聚力量。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進中國夢中,讓愛國主義精神成為迎風招展的旗幟,昭示力量、振奮人心,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著偉大夢想自強不息、不懈奮斗,做國家、民族、自己的追夢人,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唱出的不僅是對祖國母親的贊美,還有深深的羈絆。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是這片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凝聚力、戰斗力和精神紐帶。我們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應該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讓愛國主義旗幟始終在心中高揚,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奮斗者,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