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態發展追“清”逐“綠”經濟發展追“新”逐“綠”
原標題:青海:生態發展追“清”逐“綠”經濟發展追“新”逐“綠”
“青海的源頭活水,成就了青海,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我們將帶著‘三江之源’的名片走向世界!敝泄睬嗪J∥瘯洝⑹∪舜蟪N瘯魅瓮踅ㄜ26日在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動上說。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因水得名,有“三江源”和“中華水塔”之稱,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區。
青海省90%的國土面積被列為禁止或限制開發區。該省通過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多規合一”試點、編制準入負面清單等不斷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和落實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搭起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近年來,青海省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以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綠色農牧業為架構的綠色發展方式。
青海省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96%的面積為牧業區。過去,該省出現了牧區人草畜矛盾加劇、草地生態持續惡化、草原傳統畜牧業難以為繼的現實。面對這一發展困境,青海省開始探索保護草原生態、牧民增收、牧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距離青海省會西寧約300公里的澤庫縣拉格日村在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后,牧民的生活逐漸好轉。
“以前我們這里草場超載放牧嚴重,畜牧業經營效益低下,收入結構單一!崩袢沾迳鷳B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俄多說,2011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明確放牧順序、放牧周期和放牧時間,逐區輪回利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扶貧產業,F在的拉格日村生態環境逐漸好轉,生態畜牧業不斷向精深加工發展。
同時,青海省擁有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高寒濕地、高寒草原、灌叢森林等生態系統,水風光熱資源豐沛,生態和資源優勢突出。青海省加快建設國家公園、清潔能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民族團結進步、高原美麗城鎮“五個示范省”,加快推進以生態、循環、數字和飛地“四種經濟形態”為導向的結構轉型。
如今,青海省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三二”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四個千億元”產業、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已具雛形,循環工業增加值占比達60%。
在新能源發展方面,2018年青海省裝機突破28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發電項目和全國首座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建成,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6.5%,實現連續15日清潔能源供電,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未來,青海省計劃實現自然生態單元和人類社會管理單元的協同、自然生態承載力和人類發展生產力的協同。(魯丹陽)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