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穩定報告:私募風險暴露亟須整治
中國人民銀行25日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下稱《報告》),對2018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報告》對公募基金進行壓力測試研究后發現,公募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能較強。但是,私募基金的發展情況則沒有這么樂觀,違規募集資金、違規開展投資業務、日常經營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較多。
截至2018年末,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448 家,備案基金74642只,規模已經達到12.78萬億元。
“近年來,我國私募基金行業迅速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創新創業、增加證券市場資金供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指出,但囿于法律體系不完善、監管資源有限、行業規范經營基礎薄弱、投資者不成熟等原因,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爆發了一些風險事件,相關問題亟須高度關注。
公募輕壓測試全通過
截至2018年末,全國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0家,較上年末新增7家。
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資格的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共管理公募基金13.03萬億元,同比增長12.37%。
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6.33%,同比下降0.23個百分點;混合型基金占比10.44%,同比下降6.27個百分點;債券型基金占比17.36%, 同比上升4.73個百分點;貨幣市場基金占比58.44%,同比上升0.37個百分點。
另外,貨幣市場基金風險整體可控。受無風險利率下降等因素影響,貨幣市場基 金規模占公募基金總規模比例得到控制,部分具備系統性影響的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出現下降。
近年來,資產管理行業規模日益增大,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資管產品流動性風險外溢性增強。為加強公募基金行業風險防范,不斷提高金融體系風險監測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人民銀行對2018年公募基金的流動性進行了壓力測試,評估公募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
《報告》顯示,測試選取了2018年末存續的4851只公募基金作為參試對象,結果顯示,我國公募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整體較強。
在輕度壓力情景下,全部參試公募基金均通過了壓力測試。在重度壓力情景下,未通 過測試的公募基金為113只,占參試公募基金總數比重為2.33%。
分基金類型看,債券型基金抗流動性沖擊能力相對較弱。在重度壓力情 景下,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未通過壓力測試的基金數最多,為73只,短期純債型基金未通過壓力測試的基金數占對應類型參試基金數之比超過10%。
私募問題暴露亟須整治
12.78萬億規模的私募基金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與創投基金、其他類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占比分別為37%、60%、3%。
從私募機構管理規模看,規模大且實力強的機構占比低,管理規模小于1億元的機構占69.6%。
從地區分布看,78%的私募機構注冊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不 含寧波)、廣東(不含深圳)、江蘇、天津七個地區。
從投資者構成看,自然人超過85%,缺乏機構投資者和長期資金。
不過,私募基金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截至2018年末,私募基金投資中小企業項目5.03萬個,在投本金1.57萬億元;投資高新技術企業項目2.47萬個,在投本金1.04萬億元。
在科創板首批提交上市申請的141家科技創新企業中,117家企業得到私募基金支持;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23家企業得到私募基金支持。
“雖然私募基金的發展取得了重要的成績,但由于私募行業發展歷程短、法律規范建設滯后、監管力量不足等原因,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暴露出一些問題和風險。”《報告》指出,違規募集資金、違規開展投資業務、日常經營管理不規范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比如,實踐中,少數私募基金違反合同規定開展投資業務,給委托人的資金帶來較大風險,甚至一些行為已涉嫌嚴重違法犯罪。
一是采取多種形式隱蔽設置資金池。少數私募基金公司募集資金與 投資項目不匹配,將募集來的資金部分投資于約定項目,部分償還其他到期產 品的約定收益,不斷“募新還舊”,從而積聚風險。
二是挪用基金財產,利用 私募基金搞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少數私募基金公司將募集來的資金投入私募 基金公司實際控制人所投資的關聯企業或相關項目,涉嫌利益輸送和侵占基金 財產。
“這些不規范 行為蒙蔽了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視線,掩蓋了可能存在的風險,擾亂了市場秩序,亟須加以整治。”《報告》稱。
多項改革措施待出臺
基于上述行業問題,《報告》建議,在總結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盡快推動出臺《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行業基本展業條件,豐富監管手段,提高處罰力度,完善私募基金風險處置央地協作機制。
同時,推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相關法規修訂中,進一步明確私募基金 刑事司法適用罪名及標準,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制定私募基金托管、銷售等監 管制度,逐步豐富行業監管規則體系框架。
《報告》還提出,研究引入銀行、保險等中長期資金投資私募基金,推進并購重組領域創投基金所投資企業上市解禁期與投資期限反向掛鉤機制,推動制定中性、公平、鼓勵長期投資的行業稅收政策。
另外,支持私募股權與創投基金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推動行業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拓寬創新創業企業及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