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助困】由送技術送服務到送經驗送模式 新橋醫院扶貧助困創出“新橋模式”
編者按:10月17日是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和我國第六個“扶貧日”,長年以來為支持地方醫療事業發展,切實解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與地方100余家醫院建立了技術幫帶紐帶,通過免費義診、免費手術、送醫送藥等活動服務地方百姓,切實為不少貧困患者解除了就醫難題。特別是近年來,醫院還對口幫扶多家貧困地區的縣級人民醫院,創新幫扶模式,變“輸血”為“造血”,切實助力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讓更多的貧困患者享受到了高效的醫療服務。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7日16時訊(通訊員 曾理)近日,正在貴州德江縣人民醫院開展對口扶貧工作的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內科陳曉燕對該院卒中中心的建設進行了深入指導,把新橋醫院卒中中心的救治流程因地制宜地對接到德江的腦卒中救治中,新橋醫院也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創出了扶貧助困的“新橋模式”。
據了解,衛生系統按照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和健康扶貧要求,統籌軍隊和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出臺相關對口幫扶工作安排。根據這一工作安排,新橋醫院與重慶豐都縣人民醫院、貴州德江縣人民醫院和安徽蕭縣人民醫院簽訂對口幫扶協議,自2016年啟動這項工作以來,新橋醫院先后組建13批醫療隊142人次奔赴以上三地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各批醫療隊專家按照“精準扶貧、突出重點、著眼需求、因地制宜”的幫扶原則,在三家醫院開展座談交流、學術講座、手術示教、駐地指導的、設備捐贈等工作,以實實在在的幫扶行動帶動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醫院在幫扶工作中不僅開出了涵蓋40余個臨床學科,100余項技術特色的“幫扶菜單”,對口醫院可以根據自身建設發展需求選擇幫扶內容“配餐”,新橋醫院還根據對口醫院及時調整幫扶內容,不僅提供技術特色的幫扶,還全方位提供管理經驗、救治模式、學科發展思路等等對口醫院亟需的內容,創出了醫療扶貧助困的“新橋模式”。
2019年7月,豐都縣人民醫院新院址建成即將投入使用,面對新擴大數倍的門診,面對可能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門診人流,對于現代化醫院門診管理經驗缺乏的他們特地向新橋醫院求助。在接到這一求助后,新橋醫院特地派出門診部余江主任前往現場指導。
在實地查看了當地醫院門診軟硬件設施后,余江主任從門診診室布局、就醫流程管理、導醫服務、門診視覺引導、智慧醫療等等方面內容給予了全面指導,并提出為豐都縣人民醫院新門診投用前相關人員培訓提供幫助,通過系統全面的指導,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地方醫院的運轉中,讓更多患者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在貴州德江,以往發生腦卒中的患者都只能往重慶、貴陽等中心城市的上級醫院轉診,但由于交通不便,往往貽誤了救治的黃金6小時時間,為此,當地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有資質的腦卒中救治平臺。
已牽頭成立急性卒中救治聯盟的新橋醫院主動向德江縣人民醫院伸出了援助之手,輪流派駐專家指導該院的卒中中心的建立,為他們培養介入診治的醫護人員,把新橋醫院這一先進的卒中救治模式“移植”到德江,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幫扶,讓當地卒中患者能在發病的第一時間接受到規范的溶栓治療,在與死神搶時間的卒中救治中贏得最最寶貴的時間。
同樣在安徽蕭縣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的低溫等離子下手術切除+腺樣體消融術,眼科的前房角鏡檢查、絲狀角膜炎繃帶鏡治療,普通外科的甲狀腺癌根治手術等等一系列填補當地空白的醫療技術在對口幫扶中相繼開展,讓當地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通過四年的持續幫扶,新橋醫院為對口醫院培養的醫護人才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或技術骨干,受幫扶的學科在當地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培植推廣了多項先進技術,填補了當地醫療空白。受益于縣級醫療水平的大力提升,以往生病就要跑大城市、大醫院的患者有效降低,受援醫院門診、住院人次大幅度上升,使周邊地區的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已得到根本緩解。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