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河22.4公里步道步步皆景
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便民工程基本完工,雙營橋至馬駒橋22.4公里沿河兩岸新增的慢行步道全線貫通,岸邊增設了照明、垃圾桶、坐凳等便民設施。為了方便市民通行,水務部門首次打開了洋橋橡膠壩等3處水利設施,市民可在開放的河道兩岸“一走到底”。
親水步道讓市民離河更近
幾年前,涼水河因臭得名,住在河邊的居民甚至不敢開窗。從2014年開始,市水務局啟動了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清淤、截污、除臭、綠化造林……經過一系列的治理措施,2018年6月,涼水河基本實現了“水清”和“岸綠”的目標。然而,涼水河不能只是一條排水河道,蜿蜒穿梭在南城居民區的它還應該是個能讓百姓親近的休閑場所。2018年4月開始,市水務局啟動了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治理范圍從雙營橋至馬駒橋,全長22.4公里,截至目前已基本完工。
北京市涼水河管理處主任黎小紅介紹,二期工程最大的亮點就是兩岸新鋪設22.4公里的人行步道。“以前,除了洋橋示范段,涼水河全線封閉,市民只能遠觀不能靠近。”黎小紅說,為了讓市民更加親水,兩岸分別設置了兩條通道,一條靠近岸邊,一條位于堤頂,市民可以隨時走下護坡與河水親密接觸。
拆除柵欄可以“一走到底”
記者昨天來到洋橋濱河南路,在人行便道的旁邊很容易就找到了進入涼水河南岸護坡的入口。護坡是個斜面,遠離水面的位置是坡頂,靠近水面的位置是坡腳,坡頂和坡腳各有一條路。坡腳的步道緊靠河水,寬1.5米左右,表面涂刷了紅色涂料,和周邊綠植搭配起來色彩鮮明,不時有晨練的市民從步道上跑過;坡頂的步道則是磚砌的小路,因為這里有大樹遮陰,更受老人和孩子的歡迎。
黎小紅告訴記者,在二期全線22.4公里范圍內,兩岸四條通道實現了全線貫通,如果市民愿意,可以一走到底。
然而,實現四條通道的全線貫通并不容易。黎小紅說,河道沿線環境錯綜復雜,有的河段沒有現成可鋪設步道的空間,有的區域是全封閉的水利設施,這給治理工程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為了實現連通,涼水河首次探索將沿河的洋橋橡膠壩、萬泉寺橡膠壩和大紅門閘等3處全封閉的水利設施進行改造,拆改柵欄位置、壓縮部分空間,為市民讓出通道。
記者跟著黎小紅向下游走去,沒走多久就發現了岸邊突然多了一棟白色的房子,河里也出現了一條攔河橡膠壩。“這就是洋橋橡膠壩,是涼水河上必不可少的水利工程設施。”黎小紅介紹,橡膠壩的作用是調節上下游水位,白色房子內都是控制橡膠壩的設施設備。以前,為了確保水利設施安全,這里采取全封閉的方式管理,在修建坡腳通道的過程中,這處水利設施成了“攔路虎”,“怎么才能既方便市民通行,又不妨礙水利設施的管理呢?”經過研究和論證,最后水務部門決定在橡膠壩的岸邊新鋪設一條步道,與上下游的步道連通,并設計景觀小品,提升周邊環境;同時壓縮橡膠壩的管理區域,增加探頭和值守人員,加強值班和巡視。
這樣的改造在涼水河沿岸還有不少。在北京南站路網橋下,因為一處河段不滿足鋪設通道的條件,水務部門還首次在岸邊使用仿木混凝土,專門搭建了一個20米長的懸空棧道,方便市民通行。
開放的河邊步道有助于“共治”
一系列的改造之后,市民可以從涼水河的柵欄外走到岸邊了,但便民服務也要跟上。黎小紅介紹,在修建人行步道的同時,22.4公里的兩岸還安裝了1200余盞路燈、休閑坐凳、垃圾桶、鳥籠架、指示牌等便民設施,為前來涼水河休閑的市民提供便民服務。
經過前期的試運行,涼水河22.4公里的慢行步道受到沿岸居民的歡迎,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在河道周邊散步休憩。“其實我們的管理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黎小紅說,讓市民離水更近,也是讓大家樹立愛水護河的意識;原來河道兩岸、橡膠壩等只是一個純粹的水利設施,柵欄一豎,門兒一關,管理起來非常方便,如今打開柵欄,河道兩岸已經儼然成了公園,也有利于推動市民與水務人員共同愛護涼水河來之不易的清澈。
- 標簽:
- 編輯:王麗
- 相關文章